当开幕式取消文艺演出,表演压缩到短短23分钟,还原为4个大型群众体育项目时,所有的人都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新鲜。难怪有人说,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第十二届全运会以海事大学的队列操拉开大幕

凤凰体育特约作者唐驳虎撰稿

600名男生排出的“欢迎”字样,正式揭开了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大幕。在大连海事大学和辽宁警官学校排练的队列操中,他们先是变换出几种几何图案,最终定格为巨大的舵轮图案。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他们准备了三个多月。

一届比较特别的全运会就这么开始了。不少网友大呼,纯粹的团体操,这也太简洁了吧?!

团体操几乎就是中国运动会开幕式的代名词。1959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近八千人参加了大型团体操表演《全民同庆》,由此定下了开幕式的基调,“团体操”成为开幕式必不可少,甚至唯一的表演项目。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大型团体操表演,为日后中国举办大型赛事开幕式确定基调。

这是一项融体育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类的集体表演项目,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体操,同时兼有体育、文艺形式、动作造型、队形图案和艺术装饰;对规模少至几十人,多达成千上万人,在大型的场馆中进行表演,堪称广场体育艺术。

实际上,广泛意义的团体操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均存在实同现在的大型团体操舞蹈活动。

六成大武舞是周武王灭商之后为炫耀武力而编制的兵器舞,几百人手持盾牌列队,一击一刺之谓伐,兵器的击刺动作象征战斗;人众如山,在舞中有六次大的队形变换,每次队形变换都表示周朝一次征伐的成功。大武舞的整体特质,即是通过舞蹈形象呈现周武王征战创业的丰功伟绩,祟天子而四伐,盛威于中国。

自周朝开始编制这种以歌颂功德,显示武功的大型兵器舞蹈之后,历代开国皇帝也都仿编武功舞。唐太宗建立唐朝后编制七德舞 ,又名“秦王破阵乐”,一般参加的乐工128人,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披银甲,执戟而舞,每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征击刺往来。七德舞编制后在庙堂上表演,观者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悚。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

凡宴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山河,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

编制这种大型乐舞的目的,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纯娱乐性质的乐舞,也不是纯粹的兵器操练,而成为中国古代表现集体力量的军事团体操表演。

现代体育意义的大型团体操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1810一1858年,在德国学校“体操之父”阿特尔夫·施皮斯设立的体操学校里,开创了一种在口令指挥下进行的合同体操,练习时,在统一号令下集体进行器械体操、行进间运动、徒手体操、道具体操等,当时称之为“合同体操”。

团体操在东欧、前苏联、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也曾一度风行。

这种形式被称为现代团体操表演的前身,由于徒手体操简单易行,内容统一,有明确的规格要求,所以可以组织集体同时进行练习,做到动作整齐划一,甚为壮观。团体操表演的主要形式“集体同时进行表演”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892 年,捷克及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在庆祝“天鹰”体育协会成立的当天,首次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团体操的表演。这次的表演可以说是近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操表演,它具有了近现代团体操表演特征。

之后,团体操在东欧、前苏联、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也曾一度风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曾以团体操形式呈现。直到前苏联解体后的1998年,世界青年运动会在莫斯科举办,依然在开幕式中保留了团体操元素。

大型团体操和艺术表演《阿里郎》是集朝鲜名曲、民族舞蹈、艺术体操、杂技、动人的艺术背景、现代化设备和照明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作品。

中国团体操是随着20世纪初现代体操传入而发展起来的,1907年,在南京学界第一次联合运动会上进行的由80多个学校共同表演的团体操,是目前有据可查最早的一次。

中国最早的一次国家级大型团体操表演,是1930年中华民国第四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由杭州市政府组织了近5000名小学生进行的团体操表演。

中华民国第五届全运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南京市41所小学生2300余人身穿短袖蓝领白上衣、白长裤、白鞋,站成散点队形表演“太极拳”。

第六届在上海大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上海市组织36所学校的小学生共3000人表演了太极操。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由上海小学生共6000人参加大会操表演。

民国时期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影像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思想的号召下,中国的体育运动以国家力量为依托开展起来。

1949 年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上,表演的团体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首届团体操,它是作为新中国诞生的大型活动内容之一。内容包括团体操、器械体操、舞蹈和民间技艺等。

1949年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影像资料。

团体操的表演由2400名学生组成,首先将学生分成16人一组的小菱形队伍,在腰鼓伴奏下步入会场,然后进行队形变化,组字,最后组成一个很大的五星,并从中央放出和平鸽。此次表演使团体操与政治的结合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与建国10周年的庆典相融合,开幕式上的大型团体操表演,承担了“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崭新面貌”的任务。在北京新建的工人体育场,由8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参加的大型团体操《全民同庆》,首次在统一主题指导下,将五场次的表演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以及采用符合各场特点的服装、道具,并且用音乐指挥全部表演,标志着中国团体操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文艺界专家的加入,舞台灯光的使用,使团体操更加丰富多彩,其场面愈来愈大、主题更加鲜明。民族舞蹈、武术、技巧、焰火等元素先后键入到其中,并建立完善了组织、创编和训练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形成了包括动作造型、队形图案与艺术装饰(背景、音乐、服装、道具、灯光等)的完整创编体。

从新中国第一届到第六届全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规模宏大,表演人数众多,《全民同庆》有8000余人参加表演。《革命赞歌》在规模上扩大到 16000多人参加表演,首次增加了大型看台背景,使整个表演更具气势。《红旗颂》表演人员进一步扩大到 23000人。

 

第三届全运会上的团体操表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突出体育成分的基础上,主题带有政治特色和时代特征,表达了执政党的领导路线。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得到社会高度认同而成为主要的庆典仪式,并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时代特征。

1990年,中国第一次承办的国际大型运动会——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成为中国传统团体操发展的巅峰之作。但开场多了威风锣鼓表演,来自山西临汾的460位农民,敲着400多面鼓,擂响了整个工人体育场,刘德华、刘欢等明星也登上了开幕式舞台。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相聚在北京》。

无论中外,无论东方西方,团体操表演都曾经是运动会开幕式的主要内容,承担着对外展示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政经、时代主题的作用。

然而,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开始,再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2006年多哈亚运会,再到登峰造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直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新概念新艺术支配下的开幕式表演,逐渐被以现代广场艺术为特征的大型舞台综合文艺表演所占据。

21世纪的大型运动会开幕式,无不以丰富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作衬托,以鲜明的创意手段和新的舞蹈、音乐、美术、电影等舞台艺术为叙事语言,大手笔、大制作、大画面,团体操的特质退隐,与以体育形式为主的团体操表演已经相去甚远。

观众在享受够了惊人、宏大的视觉盛宴之后,欣赏口味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厌烦。

所以,当第12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取消文艺演出,表演压缩到短短23分钟,质朴的还原为4个大型群众体育展示项目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感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新鲜。

除了展示海洋精神的入场式,800名辽宁武警表演的太极扇,各行各业的青年展示的多种形式的健身操、搏击操、啦啦操和竞技操。最质朴,也是最新鲜的,是沈阳师范大学的1000名女大学生展示第九套广播体操表演。

本届全运会的第九套广播体操褒贬不一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这是全运会开幕式首次展示广播体操——中国参与度最为广泛的健身项目。网友们纷纷表示:“‘入场音乐好有亲切感’、‘有种要热泪盈眶的感觉’。”还有网友说:“看到直播的这个全运会的开幕式,其中的广播体操的环节,好有怀念啊,感动中……”

本届全运会的开闭幕式从原本预算9000万元,削减到如今的900万元。开幕式取消了华丽的灯光、绚丽的焰火、大型的LED屏幕等等“夜的浪漫”,回归到简单的集体做操、单一的队形变化,就是用体育语言讲述体育的事儿,回归体育本质,展现体育精神,做一个原原本本的体育运动会。

我们希望,这种对体育精神的质朴回归,不仅能表现在开幕式上,也能表现在运动会的本身。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网友调查
  • 1.您如何看待极其节俭的全运会开幕式?(此问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