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足球之乡的“考古学”与“未来学”


来源:广州日报

“考古学”与“未来学”是两门时空相反的学科,放在一起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当今足球备受重视寻求振兴的大发展时代,昔日的“足球之乡”梅州,却巧妙地利用足球作为载体,把“考古学”与“未来学”联系在了一起,要上演一出跨世纪的足球传奇。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国足球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暨纪念球王李惠堂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分别在梅州嘉应学院和梅州五华召开。作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的发掘者,广州日报记者被特邀在高峰论坛上作了专题报告,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在过去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包括李惠堂在内的

昔日的中书院全景,这里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德国传教士毕安。

德国传教士边得志。

中国球王李惠堂。

元坑村竖起了“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碑文。

梅州五华夺得中乙冠军,成为中国第一支县级甲级足球队。(CFP)

元坑村中书院足球场旧址已经得到恢复,未来还将进一步修缮。

立足过去 大步向前 梅州足球期待再次崛起

“考古学”与“未来学”是两门时空相反的学科,放在一起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当今足球备受重视寻求振兴的大发展时代,昔日的“足球之乡”梅州,却巧妙地利用足球作为载体,把“考古学”与“未来学”联系在了一起,要上演一出跨世纪的足球传奇。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国足球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暨纪念球王李惠堂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分别在梅州嘉应学院和梅州五华召开。作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的发掘者,广州日报记者被特邀在高峰论坛上作了专题报告,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在过去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包括李惠堂在内的梅州足球人已创造许多辉煌,留下无数让人或赞叹或唏嘘的故事。梅州足球立足于过去的同时,已开始大踏步发展,希望在本土培养更多人才,争得更多荣誉。“足球之乡”正以“考古学”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要在“未来学”上闯出名堂,现在正是梅州足球再次崛起的时候。

■ 本专题策划 广州日报记者 陈伟胜

本专题撰稿 广州日报记者 谢泽楷

足球“考古学”

广州日报为“足球之乡”正名

2011年9月30日,广州日报记者在经过多年文献考据和实地考察之后,郑重宣布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为梅州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现代足球运动最早在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由德国传教士毕安和边得志二人在五华元坑传教期间传入。当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元坑村创办中书院,他们在书院右侧的山窝处修建足球场,用木头搭造球门,并在体育课中教授学生足球技巧。

广州日报记者4年前发现该书院旧址时,原来的球场已经被一片果园取代,但从残垣断壁中依然能发现当年球场存在的痕迹。2013年7月,梅州市和五华县党委、政府、体育局在当年的球场旧址举行“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竖碑仪式,长布镇元坑村也积极申报“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得到国家体育总局认可。

如今,元坑村已修建一条可通往球场旧址的水泥路,果园的果树已移植他处,当年的跑道也已恢复,当地政府还计划复建一座欧式教堂并修缮足球场。

在广州日报发现五华元坑村为中国现代足球发源地之前,梅州多作为“亚洲球王”李惠堂的故乡出现在各类报道中。发源地被发现之后,“足球之乡”更加名正言顺,梅州足球也开始以其足球“考古学”为契机,踏上振兴之路。

球王“精神学” 看球要看李惠堂

除了中国现代足球发源地元坑村,世人皆知梅州五华出了个李惠堂。李惠堂留给今人的不仅有彪炳的战绩,其足球思想也值得研究。

1905年农历9月18日,李惠堂出生于香港。1912年,6岁的李惠堂随母亲回乡居住,在回乡的一年时间里,李惠堂利用各种条件练球,他在上学的两里山路间练习盘带,以柚子作球,用自家屋子的狗洞练习射门。1922年,即将成年的李惠堂球技出众,加入首支华人足球队——香港南华体育会,开始其为国争光的历程。1923年,李惠堂随南华队出征澳大利亚,在被当地媒体以一幅“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中国球员漫画羞辱的情况下,南华队最终击败对手,李惠堂上演“帽子戏法”。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1925年,李惠堂率领中国足球队夺得远东运动会冠军,并于当年加入上海乐群足球队,开始其在上海长达5年的足球生涯巅峰时刻。1926年在上海举办的万国足球邀请赛,队长李惠堂率队击败葡萄牙和苏格兰等队。同年,李惠堂成为上海复旦大学足球教练兼体育系主任。1930年返回香港后,李惠堂在1930年和1934年,率中国队连续两届蝉联远东运动会足球冠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惠堂回到家乡五华开始“足球抗战”的救国事业,他组建“航建足球队”,到全国各地义赛138场,筹得善款均用于赈济灾民。退役后,李惠堂还曾赴台湾发展足球事业,上世纪台湾木兰女子足球队享誉世界足坛,也离不开李惠堂的巨大贡献。1976年,李惠堂与贝利等足坛名宿一起被评为了世界五大球王。

李惠堂写下多本阐述其足球哲学的著作,如今看来仍有启示意义。比如他的《球圃菜根集》第一章中,就明确表达了对体育道德的重视:体育真谛,道德为本,技术为末,先求其本,后求其末。李惠堂还曾说过:“登场角技,万目睽睽,球员之举动丝毫毕露,勿以为作奸犯科,能于巧诈中逃脱公论。”近年来,梅州嘉应学院就李惠堂的足球思想进行研究,以启示当今中国足球的发展。

此次中国足球文化建设高峰论坛为了缅怀李惠堂不朽的足球精神,特邀他的女婿李鸿仁先生和他的侄孙等亲属,回忆讲述李惠堂的感人故事。

足球“未来学”

看球的人比看电影的人多

中国现代足球发源地加上“球王”李惠堂,梅州足球有着沉甸甸的历史。梅州足球向来具有足球文化厚重、足球氛围浓郁的先天优势,但为何当地足球得不到大的发展?梅州市体育局局长陈建新在此次研讨会发言时表示,梅州足球的发展此前多年受制于缺少经费场地、人才流失严重、品牌赛事过少以及缺少足球创新机制。

近年来,梅州市在总结过去、沉淀历史的同时,已把眼光看向未来。2010年,梅州市就已通过《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力求重振“足球之乡”形象。梅州希望通过多种手段促进足球发展,这些手段包括:打造“足球之乡”品牌,发展足球产业,通过市、县、镇各级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足球发展,引导企业支持以及吸引社会参与等。

如今,梅州足球在组织体系、场地建设、队伍建设、赛事体系建设和足球产业开发等5个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今年,在拥有两支中乙球队之后,梅州五华历时三年成功冲甲,成为中国第一支县级甲级足球队,梅州足球迎来迅速发展的契机。

《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分为3个阶段,从2009年到2013年是打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营造足球氛围、树立发展足球的信心;从2014年至2016年是发展阶段,主要着力于发展校园足球,建立人才梯队;2017年至2019年是提高阶段,是“足球之乡”再现风采的时候。

陈建新透露,经过多年发展,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的梅州市,目前有百分之一的人接触足球运动。这一数字已不算低,但与以往“踢足球的人比唱山歌的人多,看足球赛的人比看电影的人多”那种男女老少皆爱球的盛况相比,梅州足球仍需继续努力。现阶段也正是决定《十年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阶段。

足球“青春学” 梅州校园足球初露锋芒

梅州足球人才流失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目前效力于山东鲁能的国奥队主力刘彬彬,他在年幼时就已离开梅州,最终由鲁能足校培养成材。所幸近年来,梅州开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并重新打造青训体系,时间虽然不长,但《十年规划》已逐渐展现成果。

今年4月25日,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梅州五华男子足球队在决赛中以5比1击败云南队,夺得冠军,还在今年7月代表中国赴瑞典参加素有“小世界杯”之称的“哥德堡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五华队以梅州华城小学足球队为班底组建,比赛前只在五华县业余体校集训两个月时间。华城小学足球队组建于4年前,12名队员均是2003~2004年龄段球员。

华城小学足球队只是梅州足球近年来开展校园足球的一个缩影。梅州市校园足球3级联赛(小学、初中、高中)已开办多年,近年来更积极改革,采取联赛制与赛会制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小学和初中的球队参与其中。为解决足球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梅州市多管齐下,一是聘请专家对足球教练和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二是与体院合作,让体育教师进校培训,时间长达半年至1年。此外,足球专业人士甚至外籍教练往后也将入校任教。

广东足球圈有句老话叫“广东足球半梅县”。应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中,有“国足最年轻国脚”池明华(18岁入选国家队)、“带刀边卫”张小文、“雄关中卫”郭亿军以及在1994年首届甲A联赛中创造22秒最快联赛进球纪录的伍文兵等一批出生于梅州的广东足球名将。在梅州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和打造青训系统的背景下,这批梅州足球名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他们有机会指导甚至训练梅州的足球小将,将是梅州足球之幸。

标签:足球 联赛 足球队

凤凰体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