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瑞安转“微”为安
资讯
资讯 > 正文

温瑞安转“微”为安

谦虚绝对不是温瑞安的美德,恐怕他也并不把它当作美德。一系列重量级推荐语当仁不让印在他小说的封底:“近年武侠小说我就看瑞安的了(金庸)”,“现在的武侠小说就只剩下温瑞安在独撑大局了(倪匡)”。这些评语大多出自上世纪80年代。

那也是他最红的时候,最夸张时一个人同时开18家专栏。温氏武侠在内地大热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据说当时仅《两广豪杰》就有89万册销量。为了赶印他的小说,花城出版社的人拿了手稿就走,答应他一定仔细校对,结果10天就印出来了,完全没有校过,创下他单页差错的最高纪录:一页127处。即便如此,这部错讹百出的《群龙之首》还是脱销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反高潮了。自1996年推出《天下无敌》之后,他再无新作问世,留下十几个没有收尾的故事,他消失了。15年后他说,自己一直没停笔,只是少了阵地——各地报刊已经放弃用武侠连载吸引读者。而他就像是失去了舞台的表演者,仍然在磨练自己的演技。那些故事,有些是没写完,有些却是写完而没发表完,还有一些是陷入了版权陷阱。

例如2004年末到2006年初,中断多年的《四大名捕斗将军》最后一部《少年无情》曾在《今古传奇·武侠版》连载了1年多。但无情的女粉丝们呵护偶像,连书童的名字都要替他拿主意。当温瑞安写到无情恋爱时她们终于“忍无可忍”。杂志社很为难,和他商量后终止了连载。

这十几年,温瑞安娶妻、生子,生意也做得不错,似乎不必再过问“江湖的事”,却在去年又开了博客和微博。今年7月,温瑞安又开始用微博写武侠连载“侠道相逢”。但他不认同“重出江湖”的说法。

说起来,温瑞安写武侠还有点家学渊源。其父温伟民是广东梅县人,曾追随过叶帅,后来因故离家出走,下南洋来到了马来西亚,一边从事中文教育,一边收徒教授洪拳。

温瑞安的第1部“武侠小说”《龙虎风云录》是小学时写的,以班上同学为原型,自绘插画。他爱结社交友,小学时就开始办文学社、诗社;高中时他和兄长、同道创办天狼星诗社;上世纪70年代到台湾求学,又创神州社,聚拢青年精英,进而成立神州出版社,出版《神州文集》,创办《青年中国》杂志,约徐复观、牟宗三、钱穆、韦政通、胡秋原、余光中、张晓风、陈晓林这些文化名人写稿,对台湾的文化、社会现象提出警示和批评。

1981年底,他终于以海外雇员身份留港,之后成为两家电视台的创作经理。他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1987年他重回台湾,朋友帮他出过一本《温瑞安回来了》,收集了他12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同时他也在各种报刊发文章,什么都写。

但对电子媒介他始终有些不适。他不用Email,也不上网,博客和微博都是助手帮忙打理。要看网页了,他就借用他们的电脑;要回复读者,他就写好纸条,由助手录入。温瑞安有iPad2,也有iPhone4,但都不会用。他也有手机,只可惜连号码也没有记住。

对如此爱玩好动、兴趣泛滥的人,写作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吗?温瑞安说他已经过了为稿费而写作的阶段,但他不会忘记,有差不多30年时间他都因为稿费的支撑而过得很好。他相信大多数读者等着他写下去。他们和他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只是想把小说看完整。哪怕有生之年未必有机会面世,他也会把它们完成。(据《南方人物周刊》)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