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仪式定在室内,有一个特殊原因
资讯
资讯 > 港澳 > 正文

香港回归仪式定在室内,有一个特殊原因

原标题:忆闻| 回归仪式定在室内,有一个特殊原因

撰文|  邢颖

坐落于维多利亚港岸边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香港的地标之一。二十年前的雨夜,在这里举行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97年6月30日晚,紧邻维多利亚港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当时针指向次日凌晨的0时0分,国歌准时奏响,国旗随之飘扬。

身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的赵秉欣热泪盈眶,也长舒了一口气。担任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委员的他,为了交接仪式和特区庆典,连着三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而据他回忆,这场世界瞩目的典礼的筹备过程中,倾注了从上至下数不清人的心血。

“我们提出不要让大家淋雨”

“我今年80了,很多事情一时想不起来,但是看画册能引起我的回忆”,今年6月22日,在北京万寿路的家中,赵秉欣拿出国务院港澳办编撰的香港回归纪念画册。

画册第一页是交接仪式的全景图。据赵秉欣回忆,这个容纳了4000名中外嘉宾的大会堂在它被选为交接仪式场地之前,中英双方经过了一番协商。

△赵秉欣

“开始英方主张在广场举行,能容纳一万人。我们则主张在室内,一是考虑安全,二是考虑到气候。为此请气象专家查了香港之前20年的气象记录,统计规律显示,这天会下雨。我们提出不要让大家淋雨这个理由,英方就同意在室内进行了。另外,在室内,还有另一个选择,红磡体育场,但是那里地上地下交通特别发达,通道特别多,安保难度和投入都会很大。”

事后看,这个决定很正确,那天,果然下雨。

当天,香港交接仪式和香港特区成立庆典,都在会展中心新翼的室内大会堂举行,而英方执意要在室外举办的两场告别仪式,却因遭受雨淋显得非常狼狈。查尔斯王子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暴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

“对香港人办事的效率很放心”

“本来扩建后第一个活动是1997年9月举行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年会’。后来政府决定将回归仪式在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回归仪式便成为扩建后第一个活动。”会展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梅李玉霞告诉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

当时,会议展览中心正在进行第一次扩建工程,这项工程1994年时已经开始,预计于1997年中完成。

回归仪式举行的场地正属于这次扩建工程的范围,包括两层会议室、大会堂、展览厅5BC和3BC,而且必须确保这些工程在1997年7月1 日前顺利完成。不仅如此,由于工程庞大,工程完成后需要大量员工负责清洁的工作,会展管理公司当时聘请更多管家部同事负责清洁,长工增至1000人。

△扩建前的会展中心

△扩建后的会展中心

会议展览中心扩建工程的进度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1997年4月的一天,赵秉欣和同事到会议展览中心检查工程进度,“现场就是大工地,新翼正在建,还是个壳子”。

6月12日,有人发现五层屋顶的一角有渗水现象,“于是我和场地组同事爬到屋顶去看究竟是哪里漏水,然后我们就和施工负责人谈,一定要在什么时间交付使用,他说没问题。”

尽管有这段小插曲,但赵秉欣表示自己毫不担心进度,“对香港人办事的效率很放心”。

“国旗和区旗升上去,能展开吗?”

因事务繁杂,千头万绪,赵秉欣在筹委会联络组工作的三个月中,写满了五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的正反面清楚地记下当天的待办事项,和随时冒出来的新问题。

例如,6月29日的那一页写着,“出席庆典的某嘉宾有某种疾病,发病时会大喊大叫,如果在会场上发病出声音怎么办?”记下来之后,赵秉欣就立即向有关单位了解他的病情,并嘱咐代表团工作人员按时帮他吃药。

这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交接仪式开始的那刻。赵秉欣清楚地记得,1997年6月29日深夜,时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鲁平特地跑到会议展览中心,亲自检查筹备情况,了解每项准备工作的细节。

△赵秉欣(左)和鲁平

“我陪他视察了会场,回答了他关注的问题。”赵秉欣向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回忆了一段答问——

问:交接仪式在室内进行,国旗和区旗升上去,能展开吗?

答:能。旗帜升到旗杆顶的时候,旗杆内会有空气流出,吹动旗帜展开。

问:空气怎么来的?

答:鼓风机。

问:有声音吗?

答:鼓风机离得远,主席台上听不到鼓风机的声音。

问:试过吗?

答:试过。

“他就这样,一项一项地检查。”赵秉欣说。

△飘扬的国旗和区旗

“有位领誓人一开口,普通话就走音了”

赵秉欣手中的画册翻过一页,地点从会议展览中心五层变为七层。7月1日凌晨1时30分,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暨宣誓就职仪式在此举行。

也是在这个雨夜,普通话作为一种主权回归的象征第一次登上了香港的重要舞台。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临时立法会议员、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分拨上台,用普通话宣誓就职。坐在观众席上的赵秉欣想到此前几天在同样的地点彩排时热闹极了,“有位领誓人一开口,普通话就走音了,现场的工作人员一起笑了。后来他们有人的宣誓稿上用英语或者汉语拼音标出来,念了几遍后,大家就能接受了,真到了那一天,他们基本都能用普通话念下来了。”

△宣誓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香港首席大法官李国能带领终审法院常设法官和高等法院法官先后用普通话和英语宣誓。据赵秉欣回忆,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调整。“基本法规定的法定语言是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法官中外国人占的比例比较大,他们不会说普通话,广东话也不好。考虑到法官的特殊情况,全体法官一起上台,念两遍誓词,会讲中国话的用中文宣誓,普通话和粤语混杂着,不会讲中文的用英文宣誓。”

原先预案中没有,在彩排时加入的还有解放军军乐团3名小号手的吹奏。“分四批上台宣誓,走上走下有时间,为了活跃现场气氛,避免会场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商量后决定在走上走下的间隙吹小号,效果非常不错”,赵秉欣自豪地表示。

“董事总经理的太太和女儿都加入了”

这天,会议展览中心无数个忙碌的身影中也包括会展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梅李玉霞。当时她在会展管理公司的职位是营销经理。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会议展览中心需要接待数千名中外宾客,包括各国元首、政商界名人和几位港督。“当时安排了4队接待组,每组20人,我是其中一组的负责人。接待组工作人员包括会展管理公司的员工、市民、甚至当时会展管理公司的董事总经理的太太和女儿都加入了”, 梅李玉霞补充道,“他们其实是美国人”。

△晚宴现场

梅李玉霞向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回忆,由于安保原因及活动规格,接待组需要查核各位宾客的入场证件,并引领他们到达会议展览中心内的正确活动场地和座位,过程严格而且复杂。而服务人员必须熟知各种通道和路线。为此,会展管理公司团队、会议展览中心二期的建筑师最了解会议展览中心的通道及场地特点,并从英国聘请一名资深专业人士来港,一起编排前往各项活动及不同宾客的路径,并于几个月前已开始为接待组工作人员进行训练。

交接仪式上,梅李玉霞就在大会堂站在台侧,在第一组嘉宾附近的位置,“能够见证历史,参与其中,她觉得十分荣幸及感动,尤其是当英国国旗落下,换上特区政府区旗的一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