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合作区规划效果图。
璀璨滨城。黄镜亮 摄
汕尾市交通规划示意图
海丰港区
汕尾港区
汕尾新港区
陆丰港区
汕尾市区一角。 王贵 摄
深汕特别合作区主题雕塑。资料图片
汕尾不属于东边的海西经济区,也不属于西边的珠三角地区,这种“不东不西”的边缘区位困扰着汕尾多年,特别是在当“尾”的日子里。省粤东会议和国家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汕尾一方面参加粤东侨博会,一方面“四规合一”全面对接珠三角,左右逢源。
2009年底,汕尾“砍尾”成功,省委省政府要求汕尾作为粤东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
东岸十市通衢
区位嬗变
边缘地带变身融珠桥头堡,汕尾经历了区位的嬗变。最为经典的个案是“东岸十市通衢”的倡导和践行。这是汕尾通过思想大解放而在区位认识上收获的最宝贵成果。
汕尾建市前,海陆丰是离汕头、惠州最远的县,几近边缘化。但改革开放30多年,彻底改变了广东经济版图。在珠江东岸,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四市,是我省经济最为发达地区,2010年GDP总量超过2.6万亿元,占全省58%,辐射力最为强劲。与东岸相连、相关的则有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个粤东市和梅州、河源两个山区市。
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认为,在这十个市中,汕尾是当仁不让的“东岸十市通衢”。其一,两头文化联系密切的是汕尾,同时参与惠州恳亲会、粤东侨博会,能够通行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三种语言的,只有汕尾;其二,两头地理中心,处在厦深铁路、广州汕尾铁路、龙川汕尾铁路、天津汕尾高速的重要节点的是汕尾;其三,既有海岸钱,又能同时西融珠三角、东联海峡西的只有汕尾;其四,率先与深圳市进行深度合作,共建463平方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也是汕尾。
记者注意到,汕尾市最近专门创办了一份市刊《东岸》,以此观照,在环珠三角地区的东部,汕尾几可视为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东岸十市通衢”之说正在坐实。
路成网,港成群
交通规划
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建市以来相当长的时间,汕尾的交通主要是“三个一”,一个五千吨级码头,一段双向四车道的深汕高速,一段广汕公路。
厦深铁路的贯通,让人看到汕尾大交通大发展的曙光,汕尾市长吴紫骊为记者描绘了汕尾大交通的蓝图。“十二五”期间,汕尾将建成k字型铁路,计划投资123亿元。续建厦深铁路,“十二五”计划投资38亿元;新建广州至汕尾铁路(汕尾段长70公里,总投资约70亿元)、龙川至汕尾铁路,“十二五”计划投资15亿元。建H字型高速公路,计划投资70亿元,建设潮州至东莞高速公路(汕尾段),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全长80公里,“十二五”期开展前期工作,计划投资5亿元;汕尾至河源(紫金)高速公路,全长63公里,“十二五”开展前期工作,计划投资5亿元。此三条高速公路与原来的深汕高速,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
港口建设方面,对不适应汕尾发展要求的《汕尾港总体规划》进行深度的调研修编,计划投资24.4297亿元,修建7万-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8个、5万吨级泊位3个、2万吨级泊位2个及一批1千至5吨级中小泊位。目前,汕尾电厂十万吨级码头已投入使用,华润海丰电厂的十万吨级码头由省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鸟瞰地图,汕尾蔚蓝海岸线上,由海丰港区、汕尾港区、汕尾新港区和陆丰港区组成的汕尾港口群一字排开,蔚为大观!
深汕特别合作区
粤东融珠
桥头堡的地标
汕尾西部的鲘门、鹅埠、小漠、赤石四镇和圆墩林场,这片默默无闻的田园、海滩和山地,如今已是声名鹊起的投资热土。201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为其命名;2011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为其举行授牌仪式。自此,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崛起,粤海京畿,高层频频瞩目,国内海外,资本为之涌流。
这里是广东第四个“特区”,是科学发展的试验田,是粤东融入珠三角的排头兵,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路者,是广东“双转移”谋求互动共赢的佼佼者,是特区带老区共荣共进的践行者。2010年8月25日前来调研的汪洋书记高度评价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全面创新,规划科学大气,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已显魅力,广阔前景可期。”
这里有创新的机制。早在一年多前,汪洋就指出:“体制机制设计的水平有多高,特别合作区的发展质量就有多高。”“特别合作区作为新生事物,难在创新上,特别是制度的创新上,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先进的理念、更大胆的改革精神来推进,要善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希望深圳市与汕尾市一道,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在合作的改革发展上先行先试。”今天,根据汪洋所提出的“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指导思想,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了省级协调小组、深汕两市协调机制、合作区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等四个层次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以深圳为主负责开发、招商、管理等,主导开发建设;以汕尾为主负责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主导社会环境建设。这样的分工合作机制既能充分发挥了深圳的品牌、经验、智慧、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发挥汕尾方面人脉熟络、文化通达等本土优势,有利于建立精简高效、配合紧密、利益分享的长效合作模式,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互补性,有利于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释放两市协调发展的潜能,从而可为广东乃至全国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新鲜经验。
这里有便捷的交通。除原有的深汕高速公路外,国家、省、部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东部沿海高速、潮莞高速、厦深高速铁路、广州汕尾高铁,珠三角交通管网(轻轨延伸到汕尾)的开工和建设,汕尾到深圳缩短到一小时车程,进入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而深汕特合区则更为便捷。在当今信息时代、地球平面化的今天,汕尾华丽转身,与深圳之间几可连城。合作区看似飞地,实际上已经超越飞地概念,进入经济生活时空一体化的全新时代。
这里有勃发的企业。市场是创新成败的试金石,市场的反应如何受人瞩目。目前,深汕特合区已吸引了中关村(汕尾)科技园、芯灵微电子、信利4.5代AM-OLED、天洋太阳能光伏、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科亮特环保电池、恒兴水产科技、点金TFT-LCD触摸屏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入园。
这里是粤东“融珠”桥头堡的地标。
撰文:洪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