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程”、递国旗、车挡人,中国马拉松的种种乱象
体育
体育 > 综合体育 > 正文

“伴程”、递国旗、车挡人,中国马拉松的种种乱象

北京时间4月14日,北京半程马拉松如期举行,但此次比赛引来了不小的争议,几名黑人选手在比赛中犹如何杰“护法”一般的表现更是引起了观众的质疑。

近年来,随着中国马拉松的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赛事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据中国田协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所有地域内共举办规模赛事 1828 场,累计参赛人次 712.56 万。不过,马拉松在中国发展还是存在着诸多乱象。

回顾近年马拉松比赛乱象:

2018苏州马拉松:中国选手何引丽在最后冲刺阶段,被志愿者强递国旗,导致节奏被打乱,被黑人选手反超,最后以5秒之差与金牌失之交臂。因接国旗时不慎掉在地上,赛后成为众矢之的被网暴。

2018年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大量选手横跨隔离带抄近路,多位选手替跑。

2019年深圳马拉松:一位大众选手在10公里处因伤退赛,乘车到达终点后,强行和冲线之后的排名第八、国内第一的中国选手铁亮合影,导致后者差点摔倒。事后这位选手被中国田协禁赛一年,主办发被取消2019年赛事等级评定资格。

2023年大连马拉松:在终点前因为调度失误,工作车拦下了即将冲线的中国选手尹顺金,冲刺节奏被影响,致其无缘争夺奖牌的可能性,最后获得第七。

“伴程”、递国旗、车挡人,中国马拉松的种种乱象

2023年青岛海上马拉松:部分跑者没有号码簿、有人没比赛但却收到成绩、全程补给不足,比赛完连领不到完赛奖牌,造成完赛者长时间聚集拥堵,高喊退票,最后官方只能邮寄奖牌。

2023临沂马拉松赛:冠军选手在冲过终点线时,被两名拉线员用横幅阻挡。不过好在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冠军最终顺利通过。

乱象观察1:赛事主办水平低

每年一到跑马季,每个周末全国都会举办大小几十场比赛,其中既有大城市白金赛、双金赛等高级别赛事,也包含小城市各区或当地协会自己举办的小型比赛,这无疑为广大跑者提供了更多参赛选择,也能让更多初跑者有机会参与到比赛里,感受跑步的氛围。但是与之相对的是,很多比赛的办赛质量并没有得到绝对的保证,因为组织混乱而导致的问题层出不穷。

身为一线城市的深圳,新一线城市的苏州、青岛,起源于1987年的双金赛大连马拉松,这些比赛接连出现低级失误让人瞠目结舌。以青岛为例,以跨海大桥为特色的海上马拉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跑友,有跑友甚至不惜来回飞两千公里参赛,结果大失所望,心灰意冷到再也不去北方参赛。虽然这只是城阳区举办的小赛事,但办赛水平之业余,调度水平之草率,足以让人震惊。

中国已逐渐成为马拉松大国,但很多地方比赛急功近利,经常为了收入匆匆办赛,有的比赛从开始报名到正式比赛甚至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跑者无法及早规划训练不说。比赛中不注意细节,往往影响跑者的比赛体验。

乱象观察2:赛事推广方式业余化

马拉松的乱象不仅只存在比赛本身,专业的比赛的推广也存在问题。每个周末全国有几十场比赛,但实事求是地说,专业的马拉松解说没有几场。连央视主播在解说时,都没有提到过多的跑步知识,就更别说地方比赛了。在前不久连云港马拉松的最后阶段,李子成为了摆脱黑人选手跟跑而采取蛇形走位摆脱,本是一个马拉松常识型战术,但主播却大呼不解。现在的大部分比赛,解说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宣传当地景点旅游上,只有少数比赛才会邀请专业的马拉松教练或运动员来解说。

通过马拉松宣传和推广当地旅游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倾向介绍这方面,就忽略了比赛的本质。马拉松作为一项大众运动,解说时应该尽可能专业的介绍这项运动本身的技巧和魅力,吸引更多广大观众的兴趣,从而帮助其理解马拉松的魅力。路跑和场地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兼容性,场地跑比赛的选手都是专业运动员,而路跑的选手绝大部分都是大众选手,也就意味着在解说比赛时更应该兼顾大众跑者,通过介绍更多的跑步知识、技巧和经验可能会更适合。但现实是绝大部分解说都不够专业,对马拉松比赛一知半解,甚至对备赛过程、比赛流程、跑步时如何搭配配速心率跑姿等跑步常识也完全不懂,自己平常可能都不跑步,而在介绍城市景点时却头头是道,让人一时不禁感叹这是马拉松比赛还是旅游节目。

比赛里介绍城市景点是必要的,毕竟比赛也是了解城市的一部分,很多跑友全国各地参赛旅游乐在其中。但是只有比赛解说的重心在马拉松本身上,才能最大程度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引导大众了解马拉松这项运动。在这里我们只探讨比赛本身的专业性,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新视角去看待比赛的推广方式,而不是绝对化的拒绝介绍旅游景点。

试想一下,如果你对跑步一无所知,正在犹豫是否跑步时,看到一场流程完整,解说专业的比赛,而看完比赛你又懂得了跑步知识,学到了跑步文化,同时又了解了城市风景,以后会不会对跑步产生兴趣呢?

乱象观察3:跑者心态浮躁化

中国近些年马拉松成绩的低迷,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与跑者浮躁的心态有着重大关系。越来越多的职业跑者频繁参赛,目的只是为了展台拿名次拿奖金,甚至会故意避开竞争激烈的比赛,选择高手少的小比赛参加。不尽全力,跑个215左右或者以外的成绩拿奖金,而不是选择和高手同场竞争。而绝大部分的自媒体和公众号,甚至官方,也都会把选手的国内名次当成噱头宣传,说的是国内排名而不是赛事排名,例如总名次第六就宣传为国内第一,故意造成中国选手实力很强的假象。

中国马拉松历来实力并算不差,90年代以来诞生了诸多好手。尤其是女子方面,孙英杰在2003年创造的国家纪录,保持了20年仍然无人望其项背,直到近些年整体实力才开始下滑。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正视中国选手和高水平选手的差距,然后想办法去缩小这种差距。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只2022年跑进sub210的选手就不止50人,而我国到今年之前却只有个位数,在2022年就只有董国建一人完成。这种差距看似巨大,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可如果长期不和高手竞争,不去拼搏而只关门自娱自乐,奖金和名誉当然可以收获,但是长期下去成绩是无法取得大突破的。就像中国女篮女足的进步一样,正是因为多人长期参加海外高水平联赛,才使得整体实力进步明显,屡创佳绩。反观男篮男足的情况,无需多述。另外,和黑人选手拼到最后打破国家纪录的何杰,和多次在海外打开210的董国建,以及今年马拉松成绩的整体大爆发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多和黑人高水平选手同场竞争才能取得好成绩,是不争的事实。

董国建

董国建

这种浮躁心态不仅体现在专业运动员身上,同样也体现在大众跑者身上。在各大交流群里,经常可以看到以自己跑得快、跑量大、参赛多为骄傲的跑友,要知道连基普乔格、基普图姆等世界顶尖选手,一年也只跑两三场比赛,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训练中,只为能够出成绩。不过,如果只是以完赛为目标的休闲跑者,可以适当增加比赛次数,但也最好不要每周连续作战,否则长期以往会对身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大众跑者最欠缺的就是力量训练,而力量训练也是避免受伤的最佳方法。无伤完赛永远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循序渐进提高成绩,才是最科学的训练。

当然,如果进行更深层的分析,这些马拉松乱象都与一个原因有关,那就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在这样一个流量为王的世界独一份的巨量市场里,任何比赛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某个事件引起的关注越大,流量也会越大,乱象可能也会越多。最近中国田协已经发布新文件,开始对乱象有所行动。

(部分内容来源于《马拉松数据分享与观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