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运动员为什么爱打裁判

导语:裁判掌握着比赛的生杀大权,但又必须保持中立;偏偏在中国,许多运动仍在职业化与行政化之间徘徊不定,来自各方的压力与诱惑影响着裁判们的判罚。中国的裁判们不仅总是陷入舆论漩涡中,还得时刻盯防着自己的人生安全。就在近日,江苏青年男篮上演“全武行”,主帅率领弟子们冲入场内围殴裁判……[详细]

江苏同曦男篮追打裁判

在中国体坛,球场暴力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如今球员们已经不满足于和对手干上一架,而是更多地把拳头挥向了裁判。一系列针对裁判的球场暴力事件引发了外界关于的争议与思考:我们的裁判,究竟为什么会屡屡被暴力袭击?

运动员素质低下 打裁判已成家常便饭

8月25日,在山东烟台举行的全国青年联赛中,江苏同曦青年队因为不满主裁判的判罚,在主教练林林的带领下冲入场内追打裁判,最终导致当值主裁判井文左肩脱臼入院治疗。
    球员赛场殴打裁判在中国体坛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当施暴的球员从成年队蔓延到青少年时,人们麻木的神经再次被唤起。竞技体育的赛场固然是荷尔蒙挥发的场所,但过于频繁和血腥的暴力显然就涉及到了运动员的素质问题。
    绝大多数中国运动员从小在封闭的环境中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不仅荒废了文化课,而且也没能培养良好的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这种专业体校模式与平行的文化素质教育完全割裂,导致运动员素质低下,动辄就用暴力解决问题。 [详细]

裁判水平不行 对比赛的掌控能力不足

另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中国裁判的水平仍参差不齐,滥竽充数者不在少数。像足球篮球这样的比赛,裁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判罚往往就可以改变比赛的走势。被低水平裁判“毁掉”比赛时,球员很容易就把矛头指向裁判。
    还有很多国内裁判往往欠缺经验,就算专业水平过关,却不擅于与场上球员沟通,及时化解双方球员的不满情绪,很容易造成师太失控。最常见的情况是裁判们在出现漏判错判之后,就急于找平衡补回来。而这样的执法情况很容易就引起两边都不讨好,暴乱也通常因此爆发。
    此外,黑哨盛行也是国内体坛的毒瘤,连陆俊这样的“金哨”也落马,可以让人信任的裁判着实是屈指可数。裁判水平和道德都有问题,也就难怪被围攻了。 [详细]

追打裁判历史悠久 中国裁判人人自危

追打裁判在中国体坛并不是最近两年的事。早在1993年全运会上,陕西男足队员因对主裁判张庆国判罚不满,赛后全队集体围攻追打张庆国,还有一名队员提着角旗杆追着张庆国快整个球场。后来媒体称之为是为“7.22事件”,其赛场的影响恶劣性是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打裁判的事上,中国的女运动员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同样是在全运会,新疆女足曾上演30人追打当值女边裁的闹剧。
    在中国体坛这趟浑水中,殴打裁判的“传统”一直得以延续,并蔓延渗透至本该“温柔”的女性赛场,甚至青少年的赛场也概莫能外。中国裁判,真的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详细]

调查

1.你对篮协要内部解决打架事件怎么看?
不应该,理应公正透明,由公安部门处理
怀疑,内部解决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内幕”
认同,可以避免生出更多事端
不关心,我就是来打酱油的
2.你认为此类事件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运动员素质低下,脾气火爆不能自制
裁判员水平太差,掌控比赛能力不足
为了特殊利益的蓄意黑哨太多
不关心,我就是来打酱油的
3.你认为应如何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加大处罚力度,严惩斗殴事件
提高裁判员准入标准,增强裁判素质
监管部门洁身自好,杜绝假球黑哨
加强裁判权威,严禁挑衅裁判
不关心,我就是来打酱油的
 

耐人寻味的是,江苏青年男篮围殴裁判的事情发生后,面对警方介入调查的要求,篮协相关人员主动拒绝了警方的正常执法流程,而是坚决要求自己进行“内部处理”,这便难免令人产生“黑哨庇护”的设想。那些挥向裁判的拳头,仅仅是针对裁判吗?

处罚不力 纵容球场施暴愈演愈烈

“只罚钱不罚人”是国内篮坛处置球场上暴力恶性事件的一个惯例,一直备受诟病。有俱乐部工作人员透露,目前俱乐部对违规违纪球员的处罚并不重,如果是大牌球星犯错就更不可能重罚了,因为还指望他们吸引观众。不光不处罚对他们甚至还要百般袒护,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篮协的这种纵容,或多或少助长了球场暴力。
    而在历经从未间断且愈演愈烈的赛场暴力之后,中国足协汲取教训,渐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严惩赛场攻击裁判的行为。今年6月,恒大二队小将朱鹏飞殴打裁判,足协做出了对其终身禁赛的处罚。[详细]

利益黑幕肆虐 公平公正无从谈起

在职业联赛中有俱乐部施压,在专业赛事中又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压力。很多时候,中国裁判承受的压力至少是外国同行的两倍。
    无论是中超还是CBA,其实都仍在职业化与行政化之间徘徊不定。由于处在一种半封闭半开放的奇特环境下,导致这些联赛存在着大量游离于规则之外的场外因素,而这些缺乏道德与法律监管的因素又催生了“裁判——球队”灰色链条的出现。正因为现行制度的漏洞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弥补,所以球队与裁判双方在风险极小的情况下才敢于肆无忌惮地游走于共同的利益链条中各取所需。
    而作为举国体制下地方利益角逐的平台,全运会发生的问题几乎囊括了当今体育圈的一切丑态,黑哨、偏哨、斗殴、下跪、内定冠军、兴奋剂……全运会成绩的好坏,是衡量地方体育局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它直接影响着这些体育官员的政治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全运会的金牌都内定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裁判所能做的,只是在赛场上装模作样,确保比赛“顺利”进行。而遭受不公的球员,唯一可以撒气的,也只有裁判。
    利益黑幕肆虐,裁判也只是这个畸形体育体制下的提线木偶和替罪羊罢了。[详细]

监管机构不作为 公信力缺失

裁判问题是国内赛场关注的焦点,黑哨龚建平被抓之后,黑哨现象只是出现短暂的收敛,但根本没有杜绝。几乎每轮中超联赛都会有裁判被投诉,而中国足协对于被认定判罚有问题的裁判,仅给予停止执法几轮以及少量罚款等不痛不痒的处罚。假球这个毒瘤同样在中超结出恶果。中超开战后,一直被假球传言所困扰,莫名其妙的比赛一场接着一场,中超的信任度降至了冰点,信任危机引发了中超赞助商的抗议与指责。直接导致中超赞助全线缩水。[详细]

缺少必要的监督措施和权威的仲裁机构,再加上制度上的缺陷,为球场纠纷演化为暴力事件埋下了隐患。

保护裁判绝对权威 完善处罚措施

2006-2007赛季开始时,NBA出台新规定:为了在比赛中树立裁判的绝对权威,球员不得在裁判吹罚后诅咒辱骂,不得以举起双手作为对裁判的抗议,不得作出其他的手势或者姿势来表达自己对判罚的不满,否则就将被判罚技术犯规。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球员们必须在场上尊重并且服从主裁判。球员和媒体称之为“零容忍”规则。无独有偶,英超联盟也于2011年制定了类似于“零容忍”的规则,以面对英超赛场上越来越猖獗的攻击裁判的行为。四种对待主裁判的不当行为都被明令禁止。
    在国外,至少从各个项目的管理机构层面上,一致的做法是绝对保护裁判的声望和权威:不公开批评裁判,不为裁判的错误道歉,对裁判的批评和处罚都是关起门来进行。最极致的例子是布拉特,他那句“裁判的错误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虽引起广泛争议,但未尝不是对裁判最好的声援。
    在中国体坛想要改变裁判屡被攻击的局面,首要的任务就是应该确立裁判的绝对权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去维护这一原则。以如今中国裁判人见人欺的地位,想不被卷入赛场暴力都难。
    此外,严厉而完善的处罚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弗格森穆里尼奥这些老资格的名帅经常对裁判的工作指指点点,向他们施压。但无论他们的名头多大,都为此吃尽了不少苦头。轻则罚款,重则停赛。相比之下,我们的裁判受到的保护实在是太少了。场上裁判的权威,球员对裁判的服从,是比赛能够公正与顺利进行下去的基本保障。重建裁判权威,是重建国内体育赛事良好秩序的第一步。 [详细]

监管部门洁身自好 做好监督和调解工作

“这一段时间我都在关注足球的打黑扫赌,南勇、杨一民出事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太爱钱了,坐在那个位置上迟早是要出事的。”就在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南勇被免职的当天,重庆力帆老板尹明善说了这样一段话。
    众所周知,中国足协和足球管理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虽然足协是半官方的机构,但行使着行政职能,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中国足协一方面是权力机构,另一方面又是市场主体,在监督、法律机制等不完善的背景下,权力与金钱的密切关系注定了“南勇等重量级官员”处于“危险境地”。连监管部门尚且不能洁身自好,又能如何监督和调节裁判的问题?[详细]

相关协会从管理到服务 引进社会法治力量

中国足球和篮球都面临着半专业、伪职业的尴尬境地,导致其相应的管理部门的角色混乱与错位。以足球为例,中国足协的功能只发挥了一半,即管理功能,协调服务功能发挥不足。国家体育管理当局的意志可以顺利下达、实施;俱乐部的意愿却难以上传。足协给自己定位不当,把自己当作凌驾于俱乐部之上的管理者,无法为俱乐部的利益有效服务,同时,在解决联赛问题上的不力使俱乐部徒增交易成本。
    这种角色错位导致中国足协在解决黑哨等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过于简单、武断,甚至暗箱操作,缺乏民主,使得足协作为自治的民间组织的功能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可能使行政机关式的做派得到满足感,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和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
    还有专家认为,竞技场暴力多发的深层原因是法治不健全,需要提高整个体育界的法治水平,同时加强执法机构的建立,尤其是应引进社会法治力量,利用法律支援来帮助建立处罚体制。正如中国足球的反赌是依靠了司法的介入,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详细]

运动赛场上针对裁判的“全武行”并不是中国运动员的专利。但当这股不良的风气愈演愈盛,甚至蔓延到青少年赛场时,是时候去反思其背后折射的中国体坛乱象了。

凤凰网体育 频道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陈清扬 庞洪涛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