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突破令李娜成为中国体坛的标志性符号,成为中国职业体育跨越式进步的最好注脚。与此同时,历史性的突破以及背后赋予的时间因素进一步扩大了李娜的影响力,随之而来的蝴蝶效应就是,这位法网冠军的商业价值迅速发酵。在这一年里,李娜成了一种现象。在李娜现象背后,则是“娜品牌”商业帝国的迅速崛起。

李娜2011年总收入1.38亿 签13家赞助代言门槛800万

2011年尽管是一个体育小年,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体坛的各种“金财”。这一年里,李娜凭借澳网亚军和法网冠军,全年的总奖金收入达到384万美元,当然这还没加上冠军背后的商业价值:全年广告收入高达1800万美元。全年总收入22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38亿)。即便李娜多年之前就已经成为NIKE的签约选手,也曾经在四大满贯有过不错的成绩,但直到冠军头衔让李娜获得迅速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一年之间再签约10家赞助商(总计13家),赞助金额以从800万元人民币为门槛。[详细]

中国第一吸金王:收入超刘翔+易建联 赞助超鼎盛时期的姚明

李娜之前,每年的商业价值能够达到千万美元以上的中国运动员只有姚明和刘翔。随着姚明的退役和刘翔的暂时低迷,李娜成为2011年中国运动员“吸金”的最杰出代表。李娜去年的总收入完胜中国体育的标志性人物刘翔和易建联,甚至比这两位的收入总和还多。截至2011年底,娜姐拥有的赞助商数量已经达到了13家,超过了由刘翔和姚明共同保持的12家赞助商的中国纪录。要知道,2010年时,李娜在中国体坛财富榜中仅仅排在第6位。[详细]

福布斯女运动员排行榜李娜列第八 风头直逼第一宠儿莎拉波娃

2011年8月,福布斯公布了世界收入最高的女子运动员排行榜,李娜当时首次登榜,以800万美元排名第8。虽然在2011年WTA的年度奖金榜上落后于科维托娃、沃兹尼亚奇和阿扎伦卡,但凭借丰厚甚至有些惊人的1700万美元的商业代言收入,李娜实现反超。再加上350万美元的赛事奖金收入,风头直逼女子体坛的一号赞助商宠儿莎拉波娃(莎娃年收入2400万美元左右)。[详细]

高收入背后也需高投入 李娜真正进自己腰包的并没有那么多

2011赛季,李娜全年的团队运营支出大约得在500万元左右,相当于当年收入的5%左右。此外,李娜的收入还需要进行“再分配”:如赞助商签约部分,IMG的经纪团队就要收取一定的经纪费用(按照通常情况要在15%左右);即便单飞,中国金花们也还得向中国网协甚至地方体育局上缴一定的收入分成,例如根据2010的情况,赞助奖金收入要上缴8%,商业活动收入要上缴12%。再考虑到赞助合同方面的细节设计,例如有些属于实物赞助,有些赞助收入要分期支付,还有些赞助收入需要同比赛成绩挂钩等,能真正装进运动员腰包的数字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惊人。[详细]

“吸金娜”是如何炼成的?在女子网坛群龙无首的混乱时期,心态和球技都愈发成熟的李娜把握住了机会。

时势造英雄:李娜在女子网坛的混乱期占据了一席之地

四大满贯花落四个不同的选手,这多少也说明了目前女子网坛群龙无首的乱像。在威廉姆斯姐妹和比利时双殊都因年龄和伤病处于半隐退或彻底告别的情况下,女子网坛至今还没能出现实力鹤立群芳的接班人。这也给了不少选手冲击大满贯的机会。经过多年打拼的李娜在技战术层面已经拥有了同顶尖高手一较高下的实力。而李娜又属于典型的情绪型选手,一旦斗志高昂状态正佳所能激发的战斗力也是相当恐怖的。时势造英雄,李娜把握住了机会。而她身上特有的幽默与贴着反体制标签的特立独行,也是众多商家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详细]

李娜拥有强大的经济团队:IMG是全球最大的体育营销机构

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营销机构,IMG经纪团队旗下的明星星罗棋布,单是网球界就有费德勒、纳达尔、莎拉波娃等一干大腕儿。当然不得不感慨IMG慧眼识人,在2009年就同李娜达成合作,不知彼时是否预见到2011会有机会赚个钵满盆盈。专业团队的优势在于提供专业的服务,面对蜂拥而来的赞助商们,IMG凭借强势的卖方地位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为李娜定制了丰厚而舒适的赞助条件。在品牌形象方面的选择,与其说是赞助商通过李娜获得品牌曝光,不如说是双方的共赢。IMC给李娜签约的大多是极其高端的品牌,让娜姐赚取收益的同时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品牌价值和高端联想力。[详细]

从事项目的天然属性:网球是唯一男女同工同酬的职业项目

相比男子体验的各个项目群星闪耀的情况而言,女子体坛的那些高收入人士从事的项目太过集中了。这一方面是女子项目本身受到的关注就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则是既能展现竞技美、又能展现女性美的运动项目的确屈指可数。这其中网球无疑算得上个中翘楚。在世界顶级赛事中,能跟男子项目叫板,要求同工同酬的项目,也就是网球的四大满贯了。看福布斯的女子运动员富豪排行就能知道网球在女子项目中的地位:TOP10中占了7位。[详细]

无法“单飞”的国家背景:李娜身后有不可估量的中国市场

即便李娜等金花们已“单飞”多年,尽管人们乐意把李娜视为体制外的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举国体制在最初培养了她们,且让她们受惠至今——尤其在经济上。在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上,曾经的姚明、刘翔无不都实现了在赛场和商场上的双丰收。中国品牌们对超级运动明星的追捧绝对不惜代价。另一方面,李娜极盛的知名度和区别于传统举国体制运动的个性和职业生涯,也满足了各国际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觊觎。[详细]

频频出现在秀场的娜姐竞技状态一路下滑,饱受舆论诟病。事实上,平衡比赛训练与商业赞助是每一个世界级的体育明星都曾经或正在面对的问题。

赞助效应之利:明星效应带动中国网球市场

李娜用一个法网冠军,让中国网球的春天在一夜之间到来。网球从曾经的曲高和寡的小众运动,迅速被社会大众所认同。各地的网球场地预定火爆,而网球培训课程也成为众多家长培养孩子的新选择。各地的网球学院也纷纷高调亮相,用自己的模式勾画着中国网球的未来。而此后的中网也成功的借了娜姐的东风,无论是之前新场馆征名、赛事宣传片内容、乃至票务营销炒作,中国娜都是第一主题。无论如何,娜姐的法网冠军确实让中国网球市场大跃进了一把。[详细]

赞助效应之弊:精力有限,李娜战绩一路下滑

法网之后,李娜的状态如过山车般直线下降,在包括美网、中网在内的多项重大赛事中都“一轮游”。商业活动的过度参与,显然也是低迷的重要原因。奥运冠军们风光无限之后,调整恢复期至少有半年,但对职业了的娜姐而言,却要面对持续征战。对于职业选手而言,竞技场上事情才是工作的第一位,没有常规系统的投入,竞技水平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一旦不能维系商业和竞技的平衡,就会遭遇两个方向的双重打击。赞助合约已签,职业生涯还要继续,这其中的挣扎,也是娜姐在成为世界巨星道路上所必须面对的。[详细]

十字路口:赞助商耐心有限,决定商业价值的还是战绩

2011李娜签下的赞助合同大多是2-3年的,一方面是法网冠军效应的强势结果,另一方面也在期待李娜在未来,特别是2012奥运年的表现,从而获得赞助回报。但是中国品牌们经常性的逢高追涨的短线心态,也许会让他们遭遇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地步。一方面,已经29岁的李娜已经步入了职业生涯的末期,伤病和竞技状态下滑等客观规律也是无法回避的,再夺大满贯的可能性并不大。另一方面,以李娜过山车般的状态,能在奥运这个网球领域中算不上顶级的赛事中取得怎样的成绩,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详细]

竞技与商业如何权衡:“少即是多”,贝克汉姆是最好表率

贝克汉姆2004年时,也同娜姐一样有13个赞助商合同,足球场外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应付赞助商的各种商业活动和赞助权益的兑现。而新的经纪公司将小贝的赞助合约大规模缩减,仅保留5、6家顶级品牌赞助,在没有降低曝光度的同时,促进了小贝职业生涯的延续,而且钱挣的反倒更多了。
   不仅是运动员,在职业俱乐部领域,赞助选择的“少即是多”的理念正在逐步流行。相比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强调质量的做法不仅可以让单个赞助资源的价值进一步最大化,并且让运动资源方掌控更强大的卖方力量。当然对于品牌们也不见得是坏事,当面临资源日益稀缺的同时,每个资源的价值和质量将会得到保障。[详细]

作为职业体育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商业赞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职业体育天然的眼球聚焦效应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成为塑造品牌的主流选择,此间的相互关联对于双方都很关键。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会把李娜的巨额收入视之为洪水猛兽了。

凤凰网体育 频道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陈清扬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