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体坛变性人 奥运史上少女脱光力证清白(图)
2009年07月08日 08:25东方早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德国女网运动员莎拉·格罗内尔德是网球场上最受争议的一个双性人。

45年,被历史玩弄的“性别战”

体坛性别争议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为焦点,当时已经影响到奥运会本身的公平性。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68年奥运会开始,对所有女性运动员进行性别检查。当时采取的是对第二性征(乳房、阴腋毛等)和外生殖器进行性别鉴定。这要求女运动员接受身体检查,或直接进行妇科检查。这个方法很直接却被证明不够科学。

印度一位妇科专家沙米拉·拉尔说出了其中的奥秘:“谁也不能仅仅通过观看他或者她的外生殖器,就确定一个人是男还是女。有的人生下来时性器官就暧昧不明。另外一些人的解剖组织构造与他们的性染色体不匹配。”

从1976年起,国际奥委会决定用“巴尔”试验的方法对女选手进行染色体检测。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也并不可靠。1988年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一名女运动员因性别检查不合格,被组委会请出了赛场。但是,进一步的染色体检查表明,她是女性无疑。因为她只有一条X染色体,并没有Y染色体。生命科学上世纪进入基因时代之后,性别鉴定有了新的方法。1994年广岛亚运会采用了DNA鉴定,女选手留下两根头发,几个小时后就能判定是不是真女性。

随着科学鉴定性别的进步,国际奥委会及各单项体育联合会先后取消了过去的一些不合理规定。1999年6月,国际奥委会有条件地废止了使用了30年的要求——所有参加奥运会的女运动员均须进行性别检查;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只有在对个别运动员的性别存在疑问的情况下,才采用医学人员的干预和评价。2004年悉尼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又人性化地迈进了一大步,允许变性人参加奥运比赛,但严格要求变性人的性别变化必须已经完成,并且必须获得官方对其新性别的合法承认。此外,在参赛前,变性运动员必须接受两年以上的荷尔蒙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性别在运动项目上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区别男女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仅凭体形和外貌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最初有女子参加的体育比赛中,人们也是按照一般性别判断区分男女运动员,并没有特别的警惕。直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一个被英国作家杰弗·蒂鲍尔斯喻为“奥林匹克性别纷争日”的事件发生,世界体坛暗流涌动的性别争议终于爆发。

波兰裔美国女子短跑选手沃尔什一生打破11次世界纪录,虽然是个双性人,但在死后才被发现。

第一次公开检查

波兰选手贼喊捉贼

奥运会的第一次公开性别检查发生在1936年。

在女子百米比赛中,卫冕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波兰选手斯坦尼斯洛娃·瓦洛斯维奇意外地输给了美国人海伦·斯蒂芬。斯蒂芬不仅令她屈居亚军,还打破了她创造的百米纪录。于是瓦洛斯维奇愤然指责斯蒂芬是男性。由于当时缺乏科学根据和可行的检查手段,国际奥委会要求斯蒂芬本人证明自己确实是女性。这位美国姑娘出于无奈,只得在裁判团面前脱光衣服。检查的结果是斯蒂芬为女性,金牌和新的奥运会纪录有效。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瓦洛斯维奇的诋毁在44年后又有了新的后续:1980年,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发生持枪抢劫案,结婚后移居美国的瓦洛斯维奇在枪战中不幸意外身亡。尸检结果显示:曾经指责斯蒂芬是男性的瓦洛斯维奇却拥有完整的男性外生殖器及含混的染色体,当时舆论哗然。

<< 上一页12下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李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