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赢家!打着高尔夫就读完了美国高中,还顺利上大学,怎么做到的?
体育
体育 > 滚动 > 正文

人生赢家!打着高尔夫就读完了美国高中,还顺利上大学,怎么做到的?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少年通过高尔夫特长进入美国大学,高尔夫的教育功能越来越被重视。国内也有不少家长选择在高中阶段就将孩子送去美国读书,目前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读书的吴诗雨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在美国加州读高中的三年,她加入学校的高尔夫校队,收获自己的第一个冠军,并在最后一年成为队长。除了学习和高尔夫,她还积极参加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年幼的孩子,如何通过努力,在异国他乡度过自己的高中三年并在高尔夫的世界里畅游?以下是吴诗雨的分享:

“所有的开始都是最难的。”在美国的第四年,我仍然常常屈服于,与此同时也惊奇的受鼓舞于这句话。

null

2014年在国内训练(本文图片均为作者吴诗雨提供)


先大致谈谈我练球的经历吧。四年前,受父亲爱好的影响我开始接触高尔夫,在国内学了10天后就被“遣送”到美国加州读书。在那里的高中三年,我加入了学校的高球校队,每年的二月到五月打洛杉矶地区的季赛,也幸运的在最后一年成为了队长(Team Captain);大学到现在为止的半年内加入了男女比例83:2的校高尔夫俱乐部队 (UF Club Golf@NCCGA),校外也在一个非盈利性教5-11岁小朋友打高尔夫的组织当志愿者教练(Volunteer Coach)。

是不是有些流水账了呢?

不过我猜想如果你也对高尔夫感兴趣的话,应该会对我的故事产生一丝丝好奇?一个传统意义上尚且年幼的孩子是如何在美国度过自己的高中三年并在高尔夫的世界里畅游?在我详细的分享那些之前,为了让故事能更好的理解,先搬小板凳听我把心路历程都梳理一遍吧:)


初到美国经历人生最困难半年

2014年的八月底,在一年中最热的日子里,刚满15岁的我拖着三个大箱子,只身来到加州,住到了素未谋面的寄宿家庭,开始了我的三年高中生活。

阳光、冰淇淋、环球影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与很多同龄人一样,来之前的我时常沉浸于自己脑海中编织的这些美好里。毕竟谁不曾想过头顶女主光环活得自由又灿烂呢。只是来之后才醒悟过来,虽然说这些美好想象是真实存在,但之间却会被低估的语言文化和晚到的自我认识问题深深隔阂着。打出这几个字花了不到两秒,但是事实上现实里,却让我经历了迄今为止的18年人生中最困难的半年。

null

高中校队的合影,吴诗雨是唯一的女生


前三个月的难关是大家所熟知也是很多人都有共鸣的语言文化问题。初到美国的时候,受国内观念及家里长辈宠爱影响,我给自己设立了后面看来太多不必要的“人设”及条条框框。

像是“我不说出来你也应该理解的” “不能理解我又不是我的错“ 又或者”这些对我来说还太早了”的想法,我把自己设定为一个某种程度上勇敢的,但还年幼且理应受照顾的孩子。这种心理就会表现为,每当遇到困难,会踏出第一步或者愿意试一下水,但是就很难看到更深层次的探索。

举个例子来说吧,记得当时去办电话卡,被当地人的语速及内心的尴尬所困扰,每次打电话就像划掉任务列表,不在乎结果就只是“啊我完成了”。最可笑的是,有时候鼓起勇气打了电话以后,就算根本听不清电话那头的回答或获取不到想要的信息,被内心深处的这种抵触和不知名的“没事你踏出了第一步”驱逐着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结束电话退回自己的Comfortable Zone(舒适区)。

这时候应该有黑人问号脸(笑)

null


不是有那种说法吗,自我怜悯自我感动才是最不可取的,最初的我就是这样,以为自己只要踏出第一步,打开手机拨电话加问个好,口语就会得到锻炼,手机卡的套餐也会选得又实用又方便。但是呢,现实告诉我,真正的“踏出第一步”从来就不是形式上的蜻蜓点水或任务打卡 — 而是真正的,通过这一步,得到了新的经验或知识,成为你踏出下一步的助力。并且那个时候的感动,才会真正的变为“正数”,把你往前面引而不是回头找安乐窝。

所以,在大多数感到沟通困难或累的时候,可能“Pardon”(不好意思能重复一下吗)比不懂装懂的“it’s okay”更管用。


打高尔夫,开心重要还是成就重要?

后面的三个月呢就上升到高级版青春期的自我矛盾心理了。用哈姆雷特体来说,就是开心重要还是成就重要,这是个极大的问题。

我最开始打高尔夫的时候,完全是为了锻炼身体加陪父亲开心,不在乎打的比谁远也不在乎杆数比谁少。想着,“自己开心最重要嘛”。但是现实不就是非浪漫也非理想化。

如果你们熟悉美国申请大学流程的话,应该知道大学申请是个漫长且综合的过程,意思就是申请者往往得提早很多打算———有几项长期且有意义的活动,与此同时也需要是多方面发展———像有参加体育类的校队或音乐类的乐队之类的。

null


总而言之,据那个小小的孩子分析,如果能够顺利加入学校的球队,三年以后将会变成她一个很大的助力。所以当时那个刚到美国读十年级的孩子,刚学了十天球,一号木还打不出150码的孩子,被这种“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想法迷惑,在莽莽撞撞又自我鼓励中加入了学校的高尔夫球队,当了一名新手中的新手,替补板凳上的尾巴。

初生牛犊不怕虎,古人的智慧与远见果然是不可小看的。刚开始的时候自然是各种兴奋加新奇。蓝天白云绿地,两个超级耐心又温暖的教练,一下下清脆又爽快的击球声与漂亮的弧线,打的好时咯咯笑打的不好时还是咯咯笑。开心就好的话,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null

高中参加洛杉矶地区赛季比赛早起


但是当我代表学校去打了洛杉矶地区第一场赛季之后,好像一切都有些不一样了。激情和干劲还有新鲜感慢慢褪去只剩下每天训练时的重复挥杆和调整,全队唯一女生的带来的隐隐骄傲变成了实力不足以比拼的焦虑,当这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大于最初击球时的雀跃和满足时,我一下被变渺小了。爱好不应该是让自己快乐吗,如果爱好不能让自己开心的话,那我又是为谁,又为何来有这个爱好的呢??

这样的纠结大概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后来,当我在季赛中赢得了人生第一个冠军的时候,心结也自然的解开了。

null

高中校队赛季末颁奖


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天,我打完比赛身心疲惫的回到校车上。教练从后面拉住我,眯着眼带着灿烂的笑容递给我一个划了大大“1”的计分卡的时候,所有的不安辛苦都化成了内心满的要溢出来的欣喜。再回想当初的纠结,担心为了欲望而丢掉最初的爱好,但现在看来,应该是多虑了。

这几年,在不断的比赛、训练和自我思考中,我的确成长、成熟了许多,幸运地在高尔夫行业拥有一个小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大份的开心。“不再限制于那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自己,为的是成为一个未来踏实、有实力的自己。”或许在这个例子里,我相信也在其他很多的例子里,再多坚持一点点,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学高尔夫读美国大学,不止转职业一条路


现在,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读体育管理专业。介于我祖传的好胜和危机感,我会说我比较擅长于安排自己(?),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己没事找事做(笑)。

null

佛罗里达大学校队集体照


最近的目标是攻下正在备考的PGA裁判证或者通过几个实习机会的第二轮面试,想着口袋多揣一个筹码以后走路也威风一点呢哈哈。以后的话希望可以深入高尔夫管理,去美国这边州立或者国际的高球组织运营赛事;或者往休闲管理方面,像是国内一些大的高尔夫球会度假村。国内的高球虽不能说是普及和流行,但是基于整体上升的生活水平带来的消费力提升和观念的进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像是一线城市的某些中小学已经开设高尔夫基础课程,未来真的还有很多很多可能性和潜能。

null

参加PGA裁判证的培训


对于未来的规划,有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考虑过往职业发展吗?”我的回答是一个很确定的NO,毕竟最直观的就是打职业的实力还远远不够呀(笑)。其实也曾闪现过这种想法,可是介于职业运动员的生涯一般都灿烂但是短暂,而我的期盼是希望能够从事和高尔夫相关但可以长长久久发展的事业,所以最后决定与其自己潇洒帅气的击球,不如隐居二线当个背后的大佬嘿嘿。

最后,感谢新高尔夫的邀请与兴趣,让我“名正言顺”的腾出一段时间重新回忆、重新解读这三年来我和高尔夫的点点滴滴。回想起刚提笔的时候,因为太久没用母语写长篇,文章结构和用词都纠结了挺长一段时间,但是就像开头讲的那样,“开始最难”,慢慢的写到后面就思绪顺畅也乐此不疲,和我的回忆小世界在新西兰度过了一段十分开心的假期。

希望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些一些乐趣:),我也很乐意把更多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愿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