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政浩
作为中国最喜庆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起源的时间和来历多种多样(比如汉文帝铲除吕氏宗族说、东方朔梦圆“元宵” 说、 误杀神鸟避难说等),但公认是在唐玄宗时代成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宋代则将观灯时间延长至五日,明代更是一度将观灯时间扩展到了整整十日。
因为元宵节往往与立春时节前后相接,所以僵卧一冬的世人往往选择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各种集竞技与观赏于一体的大众健身活动来舒活筋骨,经过历代演变,最终形成了了一批以舞龙、舞狮、闹社火、扭秧歌、荡秋千、拔河、划旱船、踩高跷、走百病等元宵节独有的民俗体育活动,此外有些地方孕育了诸如挠羊赛、倒灯、龙灯嘘花等区域性的元宵节民俗体育活动,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节庆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开始得到重视,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地方政府挖掘民俗体育项目来孵化各种体育IP。2017年1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的明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 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2016年10月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 指出:“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 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山西、内蒙古、广东等省市均出现了在元宵节期间举办以特色民俗体育项目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文化体育主题节。由于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山明水秀、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所以元宵节民俗体育活动往往以这些旅游景点为举办载体,进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要知道,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推出100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所以,各地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时都不约而同选择通过充分挖掘节日民俗体育活动,以作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
发展元宵节体育旅游主题日等活动不仅仅能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也是在积极践行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事业,更重要的是,民俗体育活动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如今大力发展元宵节民俗体育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非凡。所以,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筹划和上马元宵节民俗体育旅游项目。
令人遗憾的是,今年由于疫情肆虐,几乎所有元宵节体育主题活动均先后宣布取消。但响应国家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政策的号召、传承创新元宵节民俗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元宵节民俗体育旅游,这注定是大势所趋。在2020年元宵节到来之际,体育大生意特盘点一下那些生命力持久的元宵节民俗体育活动。
舞狮
舞狮又称“狮舞”、“狮灯”、“太平乐”等,舞狮源于汉代长安, 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兴盛于唐朝,又称“狮子舞”“太平乐”。经过历史演变,舞狮风格逐渐形成了南狮和北狮两种流派。
北狮广泛流传于中原、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其中较为著名且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的有北京白纸坊太狮舞、 河北沧县舞狮、 河南巩义小相舞狮、 河南沈丘槐店文狮子等。南狮主要流传于我国广东、广西、 福建等地, 以广东为中心, 并风行于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其中, 广东梅州席狮舞、江西丰城岳家狮、 贵州兴义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等被收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舞狮技法上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仔细分析这些动作,不难看出其中蕴涵了许多的体育元素。经过CCTV贺岁杯“狮王争霸赛”等顶级IP的传承和传播,目前舞狮的规则日益细化和规范,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民俗体育项目之一,并且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
舞龙
舞龙又称“龙舞”、“耍龙灯”、“龙灯会”,起源于汉代,最初是祭祀祖先、 祈雨求福的一种仪式。舞龙时,龙要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经过历史演变,舞龙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强身健体功能为主导的,集舞龙、 技巧运动、表演艺术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舞龙是一种全民皆宜的体育运动。民谚有云:“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耍龙的时候,少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舞龙也因为南北地域差异而分为“南方龙”和“北方龙”两种流派。
挠羊赛
挠羊赛是一种以一只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挠”在乡间解释为“扛”,“挠羊”就是扛羊,把羊拉走了。所以说,“挠羊赛”,就是赢或者输羊的比赛。2008年6月7日,挠羊赛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挠羊赛从元代就形成了规模,在明代成为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挠羊赛在山西忻州、原平、定襄等地非常流行,已成为当地最为出名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之一。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忻州市摔跤俱乐部获得“挠羊赛”保护单位资格。
拔河
拔河是一种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被称为“钩强”或“牵钩”,在唐代则蜕变为规则完备且在元宵节期间盛行的一种体育比赛。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这说明,到了唐代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比赛活动,民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比赛。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拔河在中国历史悠久,是公认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但在2015年12月,拔河却被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一起申请并成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在元宵节重拾拔河这一传统运动并举行规模隆重的万人拔河比赛。
闹社火
闹社火又称“耍灶火”,是集祭祀、 杂戏、 歌舞杂耍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元宵节期间表演队伍会穿街过村进行表演,社火的规模大小,一般显示该村社的兴旺程度,所以各个村落的队伍还会彼此竞赛,参赛选手往往根据动作的难度技巧来分高下。
据典籍显示,社火是古代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活动的延续,民间祭祀土地神活动逐步与祭火活动融合,发展成为了社火。早在春秋时代, 就有孔子观社火的记载,经过历代演变,至今不衰。
北方地区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而且各地名字各异。陕西关中称之为“耍社火”, 陕北称之为“闹秧歌”“闹红火”,陕南、河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青海社火更具高原特色, 以传统的舞狮、 舞龙、 高跷、彩船、 钱棍太平鼓为主。
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每年元宵节期间,我国北方很多地区的群众都有荡秋千的习惯。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同年,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运动的体育运动大项。
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又称“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由舞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舞者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高跷不仅具有体育技巧的竞技性,还具有艺术层面的表演性。北方的高跷舞者往往扮演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人物,南方的高跷则扮演知名戏剧的角色。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