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纳豆不仅是红土之王了(第13个法网)。
第20个大满贯,说他和奶牛是网球史上双王并列,也没问题了。
(嗯,去年他拿第12个法网第18个大满贯那年半决赛,我场边拍的费纳;现在,他俩都20了!)
往年法网都是初夏,对西班牙人纳达尔而言恰好;罗兰加洛斯球迷都拥戴他;红土球场很适合他的上旋发挥。
今年此刻巴黎已经入秋(打球那会儿差不多14度);中央球场没几个球迷;今年换了新球,他打上旋不舒服了。
诸多不利因素下,决赛他先打了德约一个6比0,拿下第一盘。
德约的策略是,用多变的长短球和吊球,调动纳豆,自己找上网机会,也调纳豆上网。
反过来,纳豆尽量用跑动中正手和反手斜球,把德约逼在底线。
3比0后的第四盘是第一盘乃至整场比赛分水岭。两人长盘磨耗,纳豆逼着德约跑,自己坚持着连续挽救破发点,终于4比0。
那之后,德约肉眼可见地表现出了:
“怎么回事?搞不定他啊!”
德约的问题:他第一盘一发得分率只有30%。他发球打不死纳豆,进入僵持后,纳豆把他逼在底线,他总想打一拍爽脆的,但没机会。
而在红土场消磨,纳豆是网球史上第一人。第二盘德约的吊球开始被纳豆看破甚至反击。
前两场纳豆其实制胜分21,还少过德约的25个。但非受迫性失误纳豆只有6个,德约30个。
第三盘的德约算是真德约出现,正反手回球质量都高了,一发也稳了,一个反手终于破发成功。那会儿德约活了,场上的横向调度也拉开了。
但纳豆很冷静,发球处理得妥当。这时候,就是细节见高下了:
第二盘英语解说还调侃德约“No Ace”,发球打不穿,相持又失误。第三盘最后,德约第四个双发失误,而纳豆第四个ACE球,比赛结束。
最后一盘得分32比19,纳豆制胜球还是只有10个(德约11个),但非受迫性失误是2对13。
全场制胜分纳豆31对德约36,非受迫性失误纳豆8对德约43。
简而言之就是:
纳豆尽量把德约压在底线,消磨;德约长短球调动外加放小球,但红土的球速和跳动,打不穿坚韧的纳豆。
等德约自己憋不住想打一发脆的,然后失误。
德约其实场面上没有那么惨,只是纳豆风雨不透,就是从开始就存心跟德约耗着。耗赢了。
生涯第999场胜利。第13个法网,第20个大满贯。
对纳豆而言,真是,很难描述。
他开始刷法网时还是个肌肉暴力打法,费德勒所谓“每一拍都获得一点优势”的势大力沉,外加跑不死的坚韧。毕竟是小时候上学会中午跑回家,看《龙珠》动画片的热血少年。
但这些年,不停地伤,不停地练。反手、发球、放小球,都有了。
只有红土场上打不死这点,以及一身赛亚人的肌肉,依然是他。
2016年,弗朗西斯·罗伊格教练说,纳达尔当时的理想只是继续打球。“纳达尔几年前还很怀疑自己能否在30岁时还征战,可如今想法完全改变,而如今他告诉我,为了比赛如果需要做手术也没问题,他希望能坚持到33岁。”
然而今年他34岁了。
头两天他接受访问时说,他不关心别人的表现别人的战绩,只在意每天做好100%的自己。
他说的确很辛苦,但谁都辛苦,在罗兰加洛斯就是得辛苦。“You have to suffer.”
这些话,越来越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口吻了——也越来越像个超级赛亚人了。
三年前我采访克雷特加时,他说:
红土场的球员大多有个特色,他们深知打红土场,很大程度上是跟自己较劲,所以训练时,会有意识地模拟各种艰难的处境和条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耐受度。
他说:网球生涯,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纳豆这一路走来,虽然有奶牛,有德约,但真正的对手,一直是他自己。
十年前开始频繁受伤,专家说他过了30岁就会下降;自传里承认比起奶牛那样的天才来,他更得靠勤奋;五年前一度伤得状态下降,2016年时希望能坚持到2019年。
但现在34岁了,快要2021年了,没有罗兰加洛斯的欢呼,没有初夏的气候,无法稳定打出招牌上旋。靠稳定的发球结束德约的追击,追到了第20个大满贯。
可是今年他这一路夺冠……一盘都没丢。
“You have to suffer.”
他就将这一切艰辛当做理所当然,把这马拉松一般的职业生涯扛着,一路来到了网球历史的巅峰。他十年前说《龙珠》启迪了他的童年,但我得说:他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比《龙珠》还要热血。实际上,纳豆是一个热血网球故事完美的主角;纳豆的生涯,是一个最典范的网球热血故事。
(而不是某废钢漫画家所描绘的那个鬼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