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功能锻炼法是一种治疗和预防肛肠病的良好方法,在改善和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部血液循环有较好疗效。
影响术后大便自制、肛门功能的因素:
盆腔植物的神经损伤:可导致结肠对大便的传输能力下降,使大便容易在结肠滞留,难以到达乙状结肠或直肠,导致排便困难;
肛门括约肌损伤:包括括约肌直接被切除以及术中术后括约肌的牵拉受损,以及对括约肌支配神经的损伤,可造成肛门括约功能障碍;
吻合口位置的肠管很容易出现自发性痉挛性的收缩:可产生异常便意;肛提肌的损伤;重建直肠的容量降低和对充盈协调性的损害。
肛门功能评估:
a)肛管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
b)肛管高压区长度。
肛门功能锻炼:
1.提肛运动:
身体站立,两腿叉开,双脚平肩,然后全身放松同时呼吸下蹲,蹲2—3秒钟后起立,起立时吸气往上,尽力收腹、收肛,两大腿用力向对侧意念性靠拢,然后又下蹲一起立一下蹲。
重复操作,每日作2次,下蹲次数量力而行,可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切不可操之过急,有高血压、心脏病者要注意。年老体弱者可以手扶栏杆帮助身体平衡。
2.缩肛运动:
无论是坐、卧、或站立,在空闲时自行收缩肛门,吸气提肛3—5秒,然后在放松呼气,舒张肛门3—5秒,如此连续进行3分钟以上,随意进行,每日3次以上。
3.排便反射训练:
每日早饭后进行排便训练,方法:抬臀弓背,屈髋、屈膝平卧于床,先抬臀直髋,再弓背收腹,重复10次左右;
如有便意可立即收缩肛门并做深呼吸或通过变换体位、听音乐、看书等方法以缓解便意,要求持续10 s,不急于上卫生间;在排便时尽量躯体前顷,臀部抬高,帮助大便排空。
肛门功能锻炼意义:
早期、持续地进行提肛肌训练有助于降低术后暂时性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对缩短术后大便失禁的持续时间有积极的作用。
早期缩肛运动, 可尽快恢复肛门直肠环的功能, 在大脑皮层形成定时排便兴奋性和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 可剌激提肛肌增强其收缩力;
肛提肌属于盆底肌结构, 收缩运动受到来自阴部神经的躯体神经支配,盆底的肌肉筋膜和韧带是连接提肛肌至肛门的主要组织, 对肛门发挥收缩作用, 可有效控制排便。
排便反射训练促使大脑皮层尽快建立定时排便反射, 早餐后胃结肠反射最强, 因此每日定时指导患者于早餐后半小时进行排便训练, 有利于早期排便反射功能的建立,重建排便规律;
同时, 可提高肛门内、外括约肌的节制能力, 提高患者排便自控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