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又一次在跑圈发生了……
北京时间5月6日凌晨,2021乌蒙山超级越野赛传来不幸的消息。一位参赛跑者出现失温乃至幻觉被救治,遗憾的是,抢救过程中由于山体塌方,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经120急救人员确认,该跑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5月6日上午,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官方发表声明,参赛选手杨立杰不幸离世: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大家通告:2021年5月4日,选手杨立杰在参加 2021乌蒙山超级越野赛的过程中,出现失温乃至幻觉。接到通知后,组委会紧急安排赛道站点志愿者和蓝天救援队第一时间对其开展救治。”
“上午10时50分许,杨立杰在SP7安然入睡;下午3时26分许,他表示自己肚子痛。遗憾的是,抢救过程中由于山体塌方,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经120急救人员确认,下午4时18分许,杨立杰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杨立杰倒在了他最热爱的赛场上,是一名真正的勇士。”
此外在悲剧发生的4日,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已经决定提前终止比赛。
“已经通知我们非常遗憾地通知各位选手,因突降大雨,气候恶劣,气温骤降,多段赛道山洪、塌方预警,为了各位选手的安全,我们不得不提前终止此次比赛。”
跑者不幸离世本身就是跑圈的悲剧,赛事组委会通告措辞也引发了争议。
中新网评论:强身健体、超越自我是体育的目的,而在比赛中不幸遇难,是参赛者本人巨大的悲剧,更是逝者家人一生的痛苦。我们推崇体育精神,但无论如何不该渲染“倒在赛道上是英雄”的观点。无论健身运动,还是竞技比赛,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人命关天,请赛事组织者和参与者切记!
这场比赛的组织和保障也是备受跑友吐槽,著名运动博主瑟瑟Runner认为:这样一场难度极高(500公里)报名费极贵(接近两万)的比赛,应该是有非常完善的组织和完备的安全保障,但事实上并不是,赛前一两天主办方临时修改比赛路线,比赛进行到一半又临时宣布终止了比赛。
这次的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分为330公里、450公里、500公里几个组别。最短的330公里都远远超过了绝大部分越野跑的距离(精英跑者大都选择100公里或者168公里),最长的500公里组别,关门时间200小时,约九天九夜,累计爬升22901米,近乎三座珠穆拉玛峰的高度。
2021KINETIK乌蒙山超级越野赛,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距离最长的越野跑赛事,长到早已不再是选手们单纯速度的比拼,而更像是一场耐力、意志、求生欲的角力。
很多跑友和专家认为500公里的设置没有必要,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在挑战身体极限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不能拿生命开玩笑。主办方也应该以此为戒,做好赛前准备工作和面对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关注每一个参赛选手的生命安全。
2021乌蒙山超级越野赛5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市开赛,来自国内各地的120余名选手将分别参加最长500公里、最短330公里的赛事,开启属于他们的“长征式”越野跑之旅。
据赛事组委会介绍,此次赛事共设千里走单骑(500公里)、九百里极限(450公里)、六百六十里超级越野(330公里)三个组别,指定完成比赛时间分别为200小时、180小时和150小时,参赛选手需按各组别路线在指定时间内抵达终点。
去年在这项赛事中就有选手遭遇险境,2020乌蒙山越野最长的距离是450公里,根据跑友薛文超在“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公众号发布的文章详细的记录了他在比赛过程中也遭遇了迷路、低温、出现幻觉、最后等待生死营救的过程。虽然这是一项半导航半自补给的赛事,但是超远的赛事距离、险恶多变的地势和当地多雨的天气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救援时间和速度大打折扣。薛文超在山上也是等了两个小时后才等到了救援,因为复杂的路况,来救援的赛事总监邱坤旺和他都迷失在山里,足以证明这项赛事不确定性很高。
而在更早的2018年就有跑者撰文对于乌蒙山超级越野赛的组织提出过质疑。
陈成的《失控的乌蒙山超级越野赛,上演现实版荒野求生》揭露了很多的细节。2018年的乌蒙山超级越野赛有100K、168K、330K三个组别,也是号称中国越野跑史上首场正式330KM的比赛。但是这样一场超长距离、用时5-6天的比赛,报名条件竟然没有任何门槛!
乌蒙山的赛道状况极为复杂,外加上16000多米的爬升,让赛道变得极度危险。而因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天气情况让赛事难上加难。
赛事的组织也十分不专业,路标竟是手写的纸壳子用石头压在土堆上,选手们因为赛道实在找不到路标,只能群里面进行手机定位寻找CP点。从对参赛选手的采访中发现,很多地方是没有路标的,他也只能靠手机轨迹导航,退赛后没有摆渡车,只能乘坐跑友的车子回去。很多跑友表示,退赛后等不到摆渡车只能自己花钱租当地的拖拉机回去,而且退赛的选手还要花30元的猪圈里休息一晚(是真的猪…)。
退赛找不到摆渡车,只能自己解决。选手受伤,组委会给到的答复依旧是自行解决!跑友们也表示听到这个答复立即就有20多人当场退赛了。面对跑友们的疑问,组委会的这位邱坤旺表示:以后报名要慎重,权衡自己的能力。与当初他那一句330报名无门槛,预报名从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关阅读:失控的乌蒙山超级越野赛,上演现实版荒野求生
图片来源:跑友爆料 - 文章:陈成
一场号称中国越野跑史上首场正式330KM的比赛-2018乌蒙山超级越野赛,8月11日终于在云南邵通起跑。
比赛规模个人组别分为100K、168K、330K,其中330K组累计爬升将达到16153米(实际爬升、宣传爬升、提供给itra审核的爬升,分别是13000+、16153、17340,相差较大),关门时间达到150小时!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这样一场超长距离、用时5-6天的比赛,报名条件竟然没有任何门槛!
那么这一场“无门槛”的越野赛事究竟如何,我们看一下现场运动员给我们带回来的第一反馈。我们先看一下以下三组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乌蒙山的赛道状况极为复杂,外加上16000多米的爬升,让赛道变得极度危险。
往年的经验上看乌蒙山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因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今年也不例外,8月7日-8月8日8点30分,昭通市北部出现了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气。其中绥江县个别地方最大雨量146.7毫米,一举刷新今年的邵通的最大雨量。
截至发稿前还在持续降雨,根据天气预报显示,降水会一直持续到8月19日。
一条优秀的赛道需要出色的路标布置进行引导,我们看一下这个号称中国越野跑史上首场正式330KM的比赛,是如何进行路标布置的。
330大神们请沿电线杆方向跑!!果然首场330赛事连路标都独树一帜,我们有幸也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幕。选手们因为赛道实在找不到路标,只能群里面进行手机定位寻找CP点。
你可能会说迷路是参赛选手水平的问题,笔者特意对330组别选手刘朝(8月13日采访时暂列男子第一)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他表示:很多地方是没有路标的,他也只能靠手机轨迹导航,同时因为膝盖受伤他也打算进行退赛了。但是他退赛后没有摆渡车,但幸运的是可以乘坐跑友的车子回去。
我们再看乌蒙山越野赛今年的后勤保障,很多跑友表示,退赛后等不到摆渡车只能自己花钱租当地的拖拉机回去,而且退赛的选手还要花30元的猪圈里休息一晚(是真的猪…)。
下图为赛事补给点,看到这一幕跑友们直呼真是把邵通人的脸给丢尽了!
退赛找不到摆渡车,只能自己解决。选手受伤,组委会给到的答复依旧是自行解决!跑友们也表示听到这个答复立即就有20多人当场退赛了,一场没有安全保障的赛事也没必要在继续进行下去。
面对跑友们的疑问,组委会的这位邱坤旺表示:以后报名要慎重,权衡自己的能力。与当初他那一句330报名无门槛,预报名从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紧接着又让跑友们想起了去年临时改变线路不靠谱的一幕,2017中国昭通乌蒙山超百公里越野跑原定在大山包进行,但是起跑前,大山包越野赛变成了乌蒙山乡镇跑。
一般情况下还情有可原,但是去年有关部门前十天就已发文,而组委会一直到开赛前二天才通知大家,由于选手纷纷表示抗议,组委会也给出回应不同意给因此要求退赛的选手退换任何费用,这基本杜绝了选手退赛的可能,最终也没给出明确的赔偿解决方案。
截止发稿前,330选手基本已经退赛(计时系统CP9过后很久未更新),但还在奔跑中的选手,距离完赛还有一段时间,祝福他们好运能顺利完赛!
面对越来越多的越野赛事,跑者该如何选择
关于跑步有一种说法,越野跑才是路跑的最终归宿,当一个跑者马拉松达到一定水平,想要寻求突破并寻找新的兴奋点时,越野跑几乎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马拉松赛事火热之后,下一个民间体育赛事的爆发点是越野赛。作为跑步运动的细分领域和马拉松运动的姊妹运动,越野跑在马拉松运动火爆之后,也已经在国内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无论如何火爆,赛事有多少,越野赛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幼儿阶段,不仅组织者需要积累经验,参赛者同样有待成长。
越野赛的赛道基本在山间,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跑不下来也只能自己走下来,对参赛者的能力要求更高,考验更大。
越野赛正在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行业,高速的成长性需要及时加以规范,不仅需要传统的体育管理部门的认证,也需要行业自律。未来可以在赛事分级、主办方资质评估、消费者权益保护、选手分级等方面加以进一步探索。
越野跑也需要更加自律、懂礼仪、高素质的参与者,跑者需要更加规范、安全、服务周到的赛事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