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陈戌源主席说3到5年实现俱乐部收支平衡?
体育
体育 > 中国足球 > 正文

如何看待陈戌源主席说3到5年实现俱乐部收支平衡?

昨天,新华社刊发了对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的专访,深入探讨了很多球迷关注的问题。陈主席也直面了众多敏锐的话题,在球迷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我最感兴趣的话题是,陈主席表示一定要用3到5年实现俱乐部财务平衡。俱乐部能否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关注中国足球大厦的根基。过去的这个休赛期,因为苏宁等俱乐部的退出,中国各级联赛已经变得千疮百孔。疮疤已经开始流脓,问题亟待解决。作为足协主席,陈戌源显然比从业者和球迷更有紧迫感。

但是,当下最关键的并不是发现问题,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真正落到实处。从陈主席的发言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给出的方案涉及俱乐部股权多元化、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效仿欧洲个别俱乐部采取会员制等办法。当然,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就是现在已经在实施中的限薪令。

这些办法既包括节流,又包括开源,似乎能够拯救身处水深火热的足球俱乐部。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不摘掉束缚在中国足球联赛头上的“紧箍咒”,在疫情阴云密布的时代大背景下,这些方案无法真正让足球俱乐部拥有自我造血能力。

限薪令的确能够减轻俱乐部的成本压力,但实现收支平衡的关键还是开源,目前俱乐部的营收渠道过于单一。在疫情之前,中超俱乐部的收入主要为门票收入、赞助商收入、特许权商品收入,中超公司的分红,以及球员交易收入。

以广州恒大2020年初发布的2019年财报为例,恒大2019赛季广告收入为5.66亿,门票收入5726万,中超分红及奖金收入8700万,球迷商品收入3672万。值得一提的是,在5.66亿广告收入中,恒大俱乐部母公司恒大地产贡献了4.63亿元。

疫情当下,门票收入打了水漂。在旅游景点、影院等娱乐场所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中超却始终没有恢复主客场制,这多少令人费解。当然,我们也没办法对中国足协求全责备,毕竟兹事体大,情况复杂。主客场赛制不恢复,不仅关乎门票收入,对赞助收入以及特许商品销售也有直接影响。俱乐部只能继续在营收的深渊中挣扎。

对于非豪门球队而言,门票、俱乐部自身赞助商以及特许权商品收入杯水车薪,更主要需要仰仗中超公司的分红。公开报道显示,中超公司一共支付了两笔上赛季的分红,第一笔700万,第二笔300万,余下还能给俱乐部分多少尚不得而知。可以预见,与2019赛季的分红相比,2020赛季分红缩水是不争的事实。

陈主席在采访中提到“职业联盟千呼万唤该出来了”,也承诺联赛根据下半年疫情防控情况力争恢复主客场制。但是,如何提高俱乐部的联赛分红却没有被重点提及。

当然,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可能会惠及俱乐部的联赛分红。不过,彩票并不是由中国足协来发行,能否真正惠及联赛的发展尚存在争论。而且,这有可能为假赌黑死灰复燃提供温床,加大了联赛的不稳定性和监管成本。

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有可能成为球迷的狂欢,让彩票发行部门赚得盆满钵盈,而中国足协却只能吃瓜落。

至于股权多元化,以及借鉴欧洲的会员制,分别是薅政府羊毛和割球迷韭菜,难以成为主流模式。当运营俱乐部成为一个火坑,股权多元化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既然投资足球俱乐部是一个赔本的买卖,现在的股东千方百计想脱离苦海,还有哪些股东愿意往火坑里跳?所谓股权多元化,无非就是引入政府资本。这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力以及意愿,沧州雄狮、嵩山龙门等俱乐部是试点的典型,但不具有普遍性。而且也要考虑到执政者的更迭所带来的巨大不稳定性,多少“足球市长”成了过眼烟云。

会员制在国内更无生存土壤。球迷们连花几百块钱买俱乐部的正品球衣都舍不得,去现场看球恨不得遍寻关系要票,让他们掏真金白银养活俱乐部无异于天方夜谭。中国足球迷的消费能力就是比较低下,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情怀换不来真金白银。

最现实的解决方案,还是让联赛本身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而不能寄希望于让俱乐部自己想招去提升营收能力。毕竟,联赛的品牌要远远大于俱乐部品牌。说得直白一点,无论是职业联盟,还是中国足协更重要的是在推进限薪令的同时,想尽办法提高俱乐部的分红。

联赛的收入主要来自赞助商和版权收入。在赞助商方面,本赛季主要赞助商数量,与上赛季相比出现了下滑。壳牌、东鹏特饮、天猫、泰格豪雅已经不在赞助商列表中。版权方面,中超联赛版权重回分销模式,但并没有像之前媒体预测的那样分销给四到五家媒体平台。腾讯体育获得了中超全场次版权,懂球帝获得了部分场次版权。综合媒体披露的信息,腾讯体育2020赛季支付的版权费7000万,懂球帝则支付4000万,合计约1.1亿元,与之前单赛季超过10亿元相比缩水严重(当时,最近几个赛季中超公司实收金额很难达到这个数字)。

不可否认,品牌赞助商数量下降,以及版权收入缩水,与大环境密不可分。另外,中超联赛质量下滑,收视下降也是重要诱因。在限薪令之下,大牌外援纷纷流失,中超联赛精彩程度下降肉眼可见。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看不见的那只手”随意地拨弄。比如为了40强赛提前征召国脚,导致中超联赛第五轮质量进一步滑坡。试问这有没有考虑过赞助商、版权方的感受?如果对方索赔的话,中超联赛的营收是否会雪上加霜?

本质上,包括中超联赛在内的职业联赛体系属于商品。作为出品方,中国足协抑或职业联盟,需要想办法提升其卖相,而不是主动破坏其品质。没有人会否认国足40强赛的重要性,但联赛并不是国家队的附庸。给联赛掏钱的是赞助商爸爸们,而不是中国男子足球队。中超联赛的招商本来就困难重重,这样忽视赞助商感受的行为只会让联赛的品牌价值进一步下滑。

足协总是批评金元足球对联赛的戕害。殊不知,其本身也是推波助澜者。如果没有U23奇葩新政的推出,很多毛头小伙子也不会动辄拥有上亿的转会身价、上千万的年薪。限薪令之下,很多过去拿上千万的U23球员收入萎缩至几十万到百万上下,出工不出力也就不是稀奇之事。所有的责任都让他们来背,显然也并不公允。

行文至此,“紧箍咒”的谜底就揭开了,它就是让联赛为国家队让道的行政指令。如果联赛永远是国家队的附庸,是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就无法真正成为一款在市场上具有号召力的商品。假如联赛本身无法吸引来更多热钱,却让俱乐部去实现收支平衡,着实有些强人所难。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陈主席希望三到5年俱乐部实现收支平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理想有多么丰乳肥臀,现实就有多么瘦骨嶙峋,画饼终究难充饥。当然,这也非陈主席一己之力所能改变的,毕竟那只“看不见的手”也不是陈主席的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俱乐部3到5年内实现收支平衡,难度恐怕比国足进世界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