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欧洲杯乌龙球超前15届总和!两大原因造成此局面
体育
体育 > 国际足球 > 正文

本届欧洲杯乌龙球超前15届总和!两大原因造成此局面

土耳其中卫德米拉尔,在揭幕战当中,以乌龙方式,为本届欧洲杯贡献第一个进球,或许就奠定了乌龙球坐稳射手榜榜首的基调。

半决赛前,48场比赛,乌龙球10个。本届欧洲杯注定凭借这项数据,在所有球迷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

其实在2018年世界杯,乌龙球就已经多得超乎球迷想象——凯恩6个进球夺取金靴,而整届俄罗斯世界杯足足有9个乌龙球。

但是世界杯参赛球队更多,有32支球队64场比赛,本届欧洲杯则是24队总共51场比赛,乌龙球数量却已经超越前者。此前15届欧洲杯,累积起来的乌龙球字数都没有本届多。

半决赛开打前本届欧洲杯已经出现10个乌龙球。 本文图片 IC

半决赛开打前本届欧洲杯已经出现10个乌龙球。 本文图片 IC

这10个乌龙球背后,也可说是大有文章可说——这其中隐藏着两大深度原因:一是足球的战术演变,二就是不同足球管理机构对进球规则判定的不同。

仔细分析这10个乌龙球,其中有3个案例可归为一类:德米拉尔、胡梅尔斯在法德之战的乌龙,以及鲁本·蒂亚斯在葡萄牙2比4输德国一战的乌龙,都是由进攻球员边路突破,接近底线横传禁区造成的。这种乌龙,近年在欧洲各大联赛都不断诞生。这当然是战术打法改变带来的结果。

类似乌龙球的诞生过程中,传球的进攻球员未必都有着明确的传球指向性,但大都会选择低平高速的传球,指向对方小禁区线附近的区域,这导致防守队员必须在非常紧迫的时间内,不得不用极具风险的方式来解围。

而防守队员,从小到大接受过的所有技术培训,都要求他们在面对这样的场景时,哪怕有乌龙风险,都必须抢到第一点——否则将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处境。于是,边路进攻球员不断尝试这种“制造混乱”式的侵略性传球,导致了更多乌龙球的产生。

射门距离更接近对手球门,也在促使着乌龙增加。十年来,欧洲五大联赛的远射次数全面下降,以英超为例,只有2020-21赛季,禁区外射门较此前赛季略有提升,之前10个赛季,禁区外射门次数都在逐年下降。

德国0-1不敌法国的比赛中,胡梅尔斯不慎将球打入自家大门。

德国0-1不敌法国的比赛中,胡梅尔斯不慎将球打入自家大门。

进攻越来越接近对方大门,传导要尽可能进入对方禁区,这正是过去20年传导渗透进攻和高位压迫战术的走红,带来的战术结果。

类似数据不仅存在于英超,其他欧洲联赛大致相似。10年前的2010-11赛季,英超联赛场均禁区外射门次数为12.67次,上季这一数字降到了8.64次。将球传到对方禁区,甚至尽可能将球“传进对方大门”,成为了巴萨以及之后的利物浦、拜仁、曼城等球队的战术追求之一。

而在这些成绩优异的俱乐部通行的战术,也体现在了国家队层面。射门距离越接近对方大门,当然也会给防守队员带来更大麻烦。

此外,不同管理机构对于规则的认定,也导致了本届欧洲杯乌龙球的增加。像斯洛伐克的罗伯特·马克以及比利时的维尔马伦,他们分别在对阵波兰和芬兰的比赛中进球,但最终被判定为乌龙,因为射门后球先打在门框,然后弹到防守队员身体上才钻入网窝。

早在2010年国际足联就强调过,如果射门打中门框范围,但进球过程中皮球触及到防守队员,或从门框弹到防守队员身体再入网,这样的进球不算是乌龙。

然而欧足联却坚持另外一种规则,他们不接受对进球这种关键数据的“模棱两可”,后果自然是产生了更多乌龙球。

西班牙对阵斯洛伐克一战,库茨卡在门线上的解围未能阻止皮球入网。

西班牙对阵斯洛伐克一战,库茨卡在门线上的解围未能阻止皮球入网。

于是西班牙中卫保·托雷斯对斯洛伐克的进球,被判定为库茨卡的乌龙球,因为库茨卡在门线上解围时触到了球,却无法阻止球入大门。阿尔巴的远射打在门框范围内,但运行过程中碰到了扎卡里亚,也被判定是乌龙。这就是国际足联和欧足联规则认定不同的结果。

英超在2020-21赛季就总共诞生了38个乌龙球——哪怕这个赛季因为疫情带来的各种干扰,英超的总体射门次数是5年来最少的。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论联赛还是国际大赛,金靴奖得主想要打败“乌龙金靴”,难度都会相当之大,这也是现代足球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