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连7月14日电题:“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皮箱记忆
新华社记者张逸飞、蔡拥军
“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办一届奥运会?”这是《天津青年》杂志1908年发出的“奥运三问”。如今,三个问题中国都已经给出了圆满的答复,这一切或许可以从一口斑驳的皮箱说起。
大连博物馆的“近代大连”展厅里,静静地躺着一口如今看来已经有些残破的皮箱:有的线脚已经脱落,部分牛皮也已经撕裂……不过它曾经的主人可不一般,他正是中国首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1932年,当年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是拎着它在洛杉矶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亮相”。
在大连市主城区高尔基路临街的一幢日式洋房中,记者见到了刘长春之子刘鸿图。“皮箱的故事是我父亲去世后,母亲告诉我的。妈妈叮嘱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保管好,它是一个值得保存的有生命的东西。”刘鸿图说,这个“有生命”的皮箱是父亲在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时,张学良送的礼物,并伴随父亲走完了一生。说到刘长春参加那次奥运会的经历,还有一段不小的插曲。
1932年5月,大连的一份报纸发消息称,伪满洲国将派当时100米、200米、400米的全国冠军刘长春和800米、1500米全国冠军于希渭两人为代表参加奥运会。此前毫不知情的刘长春随后在《体坛周报》和《大公报》上发表声明予以驳斥: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叛国!为人马牛!
不愿代表伪满政权参赛,那刘长春能不能代表中国人参加奥运会呢?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会长王正廷、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相关申请,得到的回复却是经费困难,不予参赛。张学良知道后,决定出资支持刘长春赴美参赛。
“我父亲是新旧社会都经历过的一个运动员,他看透了旧社会的腐败。出国参加比赛时,随队官员们游山玩水,运动员有时候却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新中国成立后,他坚定地留在大连,他知道中国共产党能把体育搞上去。”刘鸿图说。
1979年10月25日,日本名古屋,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兴奋的刘长春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旧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处受到欺凌……今天中华民族富裕起来了,沉睡的中华民族,犹如亚洲的醒狮,中国人民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腾飞的日子指日可待!”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射击选手许海峰为中国获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遗憾的是,刘长春已于前一年因病离开了人世。“我父亲虽然活着的时候没看到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拿金牌,但中国女排拿世界冠军的时候他哭得一塌糊涂,他这一生脑子里想的就是中国的奥林匹克。”刘鸿图回忆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