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家看台 | 中国从此开启节俭办赛模式?

凰家看台 | 中国从此开启节俭办赛模式?

凰家看台 | 中国从此开启节俭办赛模式?

凤凰网体育出品

作者|曹亚旗

2025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于今晚在哈尔滨揭幕。这是继2023杭州亚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个洲际性综合运动会。但这次你有没有发现,哈尔滨有点低调?

既有竞技层面上的低调,也有宣传层面上的低调,还有资源层面上的低调。注意,低调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可能是个褒义词,意味着不过分渲染、不过分铺张——过往很多中国城市办大赛,喜欢这么干。

亚冬会在竞技层面的可读性本来也不高。

中国城市上次承办亚洲冬季运动会还是18年前的长春。因为冰雪运动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不算普及,四年一届的亚冬会存在感偏低。2022北京冬奥会过后中国人对冬季项目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何况本土举办的大赛又该另当别论(正如亚运会在中国举办还是其它亚洲国家举办,热度也有区别一样)。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时代,亚冬会或许有出圈的可能。

揭幕赛前三天最大牌冬季明星谷爱凌宣告伤退,雪上项目的关注度多少会受影响。这似乎侧面印证了亚冬会没有那么受职业化的顶级运动员重视。中、韩短道速滑赛场上的短兵相接会是看点,双方都派出了最强阵容,考虑到过往的恩恩怨怨,流量是可以预见的,但也仅仅短道的关注度可以预见。

我们更愿意注意到竞技层面之外的变化。哈尔滨亚冬会创造了两个历史纪录:

从申办到承办只有600多天的筹备时间,这在以往的世界大赛和洲际大赛上从未发生过;

哈尔滨亚冬会的全部比赛场馆都是已有场馆,举办洲际大赛而无新建场馆。这也是中国举办洲际大赛的第一次。

也就是说,哈尔滨以较低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承办了这次亚冬会。

哈尔滨亚冬会短道速滑馆

哈尔滨亚冬会短道速滑馆

近20年中国承办的综合性世界大赛和洲际大赛非常多,2007年长春亚冬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9年武汉世界军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和2023成都世界大运会……

这也是中国城市高速迭代、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20年。很多城市是借承办世界大赛的机会大兴土木,对城市交通、市容市貌、体育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新建。这些城市以承办大赛的名义支出了巨大的预算。

哪怕仅仅是最简单的场馆新建、改造这一项,这些城市就支出不菲。以最近的2023成都大运会和2023杭州亚运会为例。数据显示,成都大运会用于49个场馆建设的费用为180亿人民币左右,杭州亚运会用于57个场馆建设的费用为200亿人民币左右。

为办大赛而全方位升级硬件,可能也只有中国政府有这种“举城”保障的能力。隔壁的越南就曾在拿到亚运会承办权的情况下,因为预算不足而中途放弃了。中国办大赛从来预算管够。哪怕是中国承办的2023亚洲杯足球赛因为疫情等多种原因而临时放弃,当时国内10座专业足球场也已修建完成,总价超过280亿人民币。可惜这些球场现在利用率太低,同时还有巨大的维护成本,要回本的话,不知等到哪一年了。

问题是,基建狂魔也终会有停下脚步的一天。一方面是,体育馆已经建够了;另一方面,也开始需要精打细算,不能再夸大体育的政治功能,再过于讲排场了。

本届哈尔滨亚冬会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之下,雪上项目放在亚布力。冰上项目的5个场馆,都是利用原有场馆及设施升级改造而成。最新完善的场馆是哈尔滨市平房区冰壶馆,建成于2017年,但那时候还没申办亚冬会呢,场馆位于南城第一小学内,本身是学生和业余选手们的冰球场地。

公开资料显示,哈尔滨完成全部场馆升级改造花费是5.6亿人民币——作为对比,2007年长春亚冬会的“五馆一场”竣工时,场馆直接建设费用是8亿人民币,那是18年前。可以说,哈尔滨亚冬会非常节省。

这当然也拜哈尔滨此前有相对完善的冰上项目设施所赐。1996年哈尔滨承办第三届亚洲冬运会时新修了两座场馆,分别是冰球馆和速滑馆。30年后,这两个场馆在翻新后继续用于又一届亚冬会。

冰城人民对冰雪运动非常热情

冰城人民对冰雪运动非常热情

不妨回顾一下北京冬奥会提出的三大理念 “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节俭”二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官方办赛的意见中。但北京冬奥会毕竟是一场巨大的门面,再节省也不能太寒酸。两年后的哈尔滨亚冬会可以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

综合性大赛办赛成本过高的话,会给东道主带来过大的压力,体育史上最著名的办赛亏损就是“蒙特利尔陷阱”,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出现了10多亿美元的亏空,该城市的纳税人直到20世纪末才彻底还清债务。近些年出现的奥运申办遇冷,跟奥运会的承办费用不断攀升有直接关系。所以2014年年底《奥林匹克2020议程》明确强调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也逐渐浓缩为最近10年大家谈及奥运会往往会提及的几个关键词:“绿色、环保、可持续”。

哈尔滨亚冬会的低调姿态或许还来自于经济环境,眼下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已经不允许政府主导的工程有任何铺张浪费出现。这种情况下,哈尔滨要高调办大赛,也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的节奏了。

所以是两大因素决定了中国办大赛的模式迎来转折点。其一,中国很多城市近些年都已经完成了硬件升级,后续办赛也不需要投入大量新造成本。其二,后疫情时代经济尚未恢复元气,不适合“办大赛、促发展”或“办大赛、妆门面”。

假设,只是假设,大湾区申办2036奥运会,也不需要像2008年北京那样大兴土木了,他现有的场馆条件就已经足够承办奥运会赛事,不需要借奥运再有额外的巨大改造。

至于中国是否还需要通过办赛来赢得一些国际口碑?这个具体而言,也可能今时不同往日,以往中国似乎想证明什么,现在中国可能是想担当什么。

还是以哈尔滨亚冬会为例:

北京刚办完冬奥会,其实哈尔滨没必要办亚冬会了,至少它缺乏广州、杭州办亚运会、成都办大运会的那种动力,但哈尔滨还是“仓促地”申办了。

大家还记得2017年日本札幌亚冬会闭幕式吧,最后的会旗并没有交到下届亚冬会承办城市手里,是因为亚奥理事会当时还没有找到下一个合适的承办方。2021年原本是亚冬会年份,但没有城市申办。恰逢疫情,亚奥理事会就顺水推舟——这届亚冬会不是被延期了,而是直接被取消了。这种情况下,2025年亚冬会不能再落空了。而此时是黑龙江和哈尔滨伸出了援手,让亚冬会落地……

从多个维度来讲,哈尔滨亚冬会都可能是中国办大赛的模式转折点。也对,中国的身段在变化,心态也在变化,往后就以平常心来看待世界大赛,以更轻松的姿态和更实际的方式去扮演一种新的角色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