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营利组织Inclusive Security曾将1989至2011年间签署的182项和平协议作为分析样本,发现当女性走上谈判桌,作为调停者进行和平谈判时,维持15年以上和平状态的概率要高出35%。
可见,从遵循者变成参与者,女性往往能带来意外之喜。虽然生活不止和平与调停,还有竞争、还有对抗;但不变的是,在任何语境下,不想永远旁观和镶边的她们,始终在争取说话的权利。
体育界亦是如此。场内场外,一旦察觉游戏规则的缺陷漏洞,女运动员们便会尽其所能缝缝补补,用那份特有的温润质感,抚平冰冷规则的褶皱。
走向高处,选择看见
「谢谢莎莎,待会儿可以穿羽绒服上台。」
前段时间,主持人杨子畅发布的朋友圈迅速引发热议,在被男明星的互撕大战和家暴丑闻雄踞的热搜榜单中挤出了一席之地。
原来在孙颖莎的线下见面会上,当主办方询问她关于活动有什么建议时,孙颖莎提出的唯一需求就是让主持人穿羽绒服上台。
图源:小红书@畅艺主持
杨子畅坦言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的确,「美丽冻人」的女性形象似乎是重要场合的标准配置;即使在零下的室外,「温度」也要让位于「风度」。而这套「羽绒服+运动鞋」的日常穿搭,让既定认同有了被撼动的余地。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2023年隆冬举行的微博之夜,孙颖莎上台领奖时,盯着身穿单薄礼服的女性工作人员看了许久。当时有人评论,她是羡慕别的女孩能穿漂亮裙子。一年过后,这些猜测不攻自破。
孙颖莎看见了、记住了女性面临的职场困境,并且将这种同理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帮助。保暖的着装既能和礼裙一样干练、得体,又全然不会影响主持的专业性。「好看」到「舒适」的服装选择,同样是「利他」向「悦己」的思维转变。
国际乒联主席索林曾在采访中表示,以孙颖莎为代表的女性国乒运动员们,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丝毫不逊于男队员,这无疑为乒联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性别平等的理念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图源:CGTN体育报道官方微博
赛场上的孙颖莎宛若一位刀枪不入的战士,历经残酷竞争的万般淬炼,柔软善良的内心从未改变;这些历练同样赋予了她挑战的底气,正如在球桌完成极具爆发力的的挥拍、拧拉,孙颖莎敢于将自己置于「本位」,打破习以为常的惯性认知。
当她捕捉到那些针对女性并不友好的约定俗成时,便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倾斜天平开始慢慢回转。真挚大方地感谢孙颖莎之余,杨子畅还鼓励女孩们将这样的温暖传递下去。这是一种流淌在女性与女性之间的温柔共鸣,不分职业、不计年岁、不论熟悉与陌生。
场外,女运动员的细微举动具象化了女性掌握话语权的必要性;场内,这种必要性来得更加猛烈、直观、锐不可当。
为中国跳水队斩获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周继红在执掌队伍以来,虽然因为「铁腕」风格备受争议,但当看到梦之队包揽八金的惊人战绩时,体育迷们纷纷祈愿其他项目也能出现如她这般的「铁娘子」。
为了在打分项目上争取更多公平,周继红致力于向世界泳联的组织层级输送本土人才。在她的影响下,郭晶晶退役过后努力学习英语、考裁判证,实现自我增值。
延伸阅读:郭晶晶的「大女主」故事,讲到了巴黎
对于热爱事业的深耕,支撑着郭晶晶始终活跃在跳水视野。当她身着一袭素净笔挺的白衬衫,以裁判长的身份亮相巴黎,嘴角勾起沉稳的笑意,举手投足间皆是专业领域中全局在握的绝对自信。
看到长期被欧美制霸的裁判席上出现了「自己人」时,陈芋汐说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安心。
同为女性,更能理解彼此的不容易,前辈托举着后辈跃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后辈感念着前辈创造了干净的比赛环境,这是一种代际相传的惺惺相惜。
女运动员们凭借过硬的实力和本领,让规则在她们手中重置、让公平在她们手下诞生。但话语权,从不是功成名就的专属;那些暂时没有取得丰厚荣誉的女性运动员,也在尽她们所能被世界看见。
身处泥泞,挣扎着被看见
当巴黎奥运会的参赛人数首次以1:1的男女比例呈现,当每个体育代表团都被提倡由一男一女共同担任旗手,当圣女贞德身骑白马护送奥林匹克旗帜…「松弛」背后,还有先锋与包容。
虽然「刻意虚浮」的指摘声浪从未停止,但政治正确也好、形式主义也罢,我们必须承认,将性别平等理念毫不矫饰地袒露在全球的目光焦点,的确给予了更多女性运动员对抗世俗的勇气。
法兰西体育馆的百米跑道上,在一众身穿鲜艳贴身的专业赛服的选手中间,被黑色头巾和长袖长裤包裹的尤索菲·基米娅显得格格不入。
代表阿富汗出战的她在100米短跑项目的资格赛中最后一个冲过终点线。完赛后,基米娅举起一张背面写有「Education,Sport,Our Rights」的检录牌。她紧蹙的眉宇间掠过忧虑、迫切、不安,唯独没有退却。
图源:凤凰网
这场速度大战,基米娅显然不是胜者;但她的对手,从来不止跑道。
很难想象,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21世纪,接受教育、参与运动的基本人权对于阿富汗女性而言竟是天方夜谭。生存空间越狭窄,我们越能察觉基米娅的勇气之重。而那张写有歪扭字迹的轻薄纸片,也瞬间变作利刃,击碎来自四面八方的条条框框。
那些被困在原地的阿富汗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对跑向远方的基米娅说:「别忘记我们。」带着她们的那份愿望,这样的奔跑从未停止。
从2003年的巴黎田径世锦赛,阿兹米成为首个出现在世界大赛上的阿富汗女运动员;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只有极短备赛时间的穆基亚尔代替收到死亡威胁的阿哈德娅上场;再到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基米娅举起凝结着女性力量的字牌…
参赛到发声的11年,女运动员们看似形只影单,但身后却有千千万万双臂膀为其撑腰。阿富汗女性向世界呼喊诉求的尝试,在巴黎开始,又在巴黎延续。
在很多人看来,基米娅的所作所为已然算是「离经叛道」,然而这片热土之上,从不缺乏「出格」的女性。
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鼓点,霹雳舞选手们在孔科尔德广场翻滚、跃动。满溢的生命力下,一场孤独但勇敢的「宣战」正在酝酿。
以难民代表团身份参赛的阿富汗籍女运动员马尼拉·塔拉什,在首轮表演过后将头巾摘下、扔在一旁,人群开始躁动;
而当她完成预选赛所有轮次的展示后,毅然决然脱下外套,露出写有「FREE AFGHAN WOMEN」的蓝色斗篷。塔拉什褪去的是衣衫,也是束缚;她张开的双臂像是升腾的翅膀,庇佑着饱受摧残的阿富汗女性。
图源:CNN
起初在阿富汗练习霹雳舞时,塔拉什只能全身裹上严实厚重的黑布;在塔利班的狂轰滥炸中侥幸存活后,她决定逃出那片滋养罪恶的土地。
经过长年累月的辗转,她终于站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追梦的同时,也让世界聆听被隐没在炮火中的女性声音。
虽然塔拉什最终因为宣扬政治口号被取消比赛资格,但她认为:「相较于收获好的名次,我更想让挣脱枷锁的阿富汗女性被看到。」成绩有时只是比赛的符号,而对手、观众为塔拉什自发送上的雷动掌声此刻远比输赢重要。
那座没能在塞纳河畔按时升起的波伏娃雕塑,也许更乐意做一位贴伏大地的母亲,默默托举起这些勇敢发声的女孩们。
她有千钧力,亦有万万相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了女性身上的更多可能。
脱口秀的「爆点」从拿女孩身材开涮的荤段子变成用女性表达消解传统处境的幽默;影视作品从「登味」十足的男凝视角变成女导演镜头下充盈而有力的叙事;有关女性运动员的解说词也从颇具调侃意味的评头论足变成「脊骨被刻进勇敢、血液被融进自由」的真诚赞美。
女孩们不再简单纠结于是否漂亮、被爱,而是向着机会、资源、权力这些更加宏大的生命课题不断进发。
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的她们,把精彩绝伦的Herstory书写到每个角落,尤其在竞技体育这个向来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领域。
充满力量感的女性运动员群像 图源:小红书 @暗涌
首届奥运会禁止女运动员参加的规则似乎注定这是女性无法涉足的「禁区」。没有被邀请,那就硬闯进去。
第一次参赛,第一次点燃圣火,第一次项目设置实现性别平等,第一次男女参赛人数完全相同…女性在体育界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蹒跚,可能前方还有更险峻的山峰等待攀登;但每一步,都来得正是时候,并且永不休止。
将这些步履留下痕迹,是我们所能做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不和谐的声音难免不请自来:女孩们的体育声音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是准备挑起性别对立,还是收割性别红利?
对于这些质疑,再缜密的逻辑、再深刻的道理也会被认为是一派虚言,所以只想借用杨笠的一句话回答——
我们以后,就写这个了。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