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人口城市可建3万人体育场,解码“一场两馆”标准
体育
体育 > 滚动 > 正文

300万人口城市可建3万人体育场,解码“一场两馆”标准

300万人口以上城市才能建3万人规模体育场,依据在哪?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近日,体育总局以“一图读懂”的格式,发布了《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城市公共体育馆建设标准》、《城市公共游泳馆建设标准》三项体育场馆建设标准解读。新的标准对国内体育场馆建设工作起到哪些推进作用?3月28日,第189期节目,中国之声记者张闻、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罗冉峰以轮流提问的方式,邀请到广州珠江体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坤,分享国内体育场馆建设的新推进。

本文为本期节目精华内容摘录。

场馆规模紧跟城市人口规模考量

张闻:今天聊的话题,我和冉峰略有了解,但整体来说是门外汉,所以需要更专业的行业专家观点。2024年7月,经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发布,由体育总局主编的《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城市公共体育馆建设标准》《城市公共游泳馆建设标准》正式出台。近日,体育总局又以“一图读懂”的格式,发布了关于这三项标准的解读。

罗冉峰:是的,虽然我们日常工作经常前往体育场馆,对场馆内的各个功能区也有不同程度接触,例如观众席、媒体中心,甚至有时候会进入更衣室。但是看了这份标准,我们才对体育场馆的具体功能区域架构有更清晰的了解。

另外我们常常说大型场馆、小型场馆,怎样才叫大型小型呢?标准里面也比较明确。标准里还提到,原则上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才允许兴建超过3万座席规模的体育场。所以关于城市人口和场馆规模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份标准里也十分明确。我很好奇的就是,城市人口与场地规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不是以优化场馆使用效率为出发点?

张闻:那就请赵总介绍一下这些标准可能是参考哪些因素制定的。

图源:《一图读懂-体育场》

体育总局经济司组织标准编制单位制作

赵坤:城市人口跟场馆规模、座席数量的关系,首先可以这样理解。国内对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也是以人口数量为区分的。1000万以上人口被归类为超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都是些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500万-1000万人口是特大城市,例如青岛、大连、济南,当中既有省会城市,也包括一些发达省份里的重要城市。30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则覆盖省会城市以及更多一二线城市。所以总的来说300万以上人口就对应着国内大多数省会城市及一二线城市。

而各类赛事活动主要围绕着省会城市和一二线城市落地。例如中超、CBA等职业联赛,以及一些单项国际赛事,都是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办赛居多。所谓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允许建设大型场馆,其实就是说明,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有理由去加强体育场馆方面的硬件,去吸引赛事活动落地。

然后我们再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来讨论。场馆的规模体量与场馆的建设成本成正比,体量越大成本越高。前期投入成本越高,相应地后期运营压力也越大。以我们运营的经验为例,3万人的体育场,需要每年至少15场大型活动加上常态化开放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这意味着,大型场馆所在的地区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消费能力。

最后反过来说,3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赛事活动资源相对有限,不利于大型场馆的稳定运营。结合上面提到的这三点,其实可以自上而下地理解城市人口跟场馆规模之间的关系。人口越多、赛事机会越多、消费力越强,对场馆规模的需求就越大。

场馆建设将更考虑后期运营需求

张闻:标准中对场馆设施的种类、数量,也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多大规模的体育场应该有多大面积的新闻发布厅、有多少个运动员休息室、有没有辅助场地。那么现在我们已有的场馆符合这些标准吗?如果还没完全达标的话要如何应对?

赵坤: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份标准是2024年7月出台的,涉及到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种场馆。而其实早在2003年,建设部与体育总局就联合发布过《体育建筑设计规范》,已经对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各种体育场地建设有具体的标准数据。

除了标准,我们还要看思路。近年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大部分是以举办综合性运动会或者举办体育赛事为切入点兴建的。这些场馆建设的时候一般都把赛事方面的功能考虑得很周到,配套设施完善。无论是座位数量,还是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员休息室、技术官员办公室、兴奋剂测试点等等功能设施,都基本能满足需求。

图源:《一图读懂-体育馆》

体育总局经济司组织标准编制单位制作

然而从场馆运营的角度来说,其实场馆举办赛事是间歇性的。全年来看它的经营应该多元化。而不少场馆建设之初只考虑赛事功能、没太关注赛后运营,导致多元化运营时存在痛点。所以行业内一直关注着体育场馆的“两改”——即“机制改”和“功能改”。今天我们主要聊功能改,也就是通过功能改造去增强场馆多元化经营的能力。

一个很典型的场景是停车。场馆要做其他业态经营、引入大型活动,这时候就会出现停车需求瞬间爆满的情况。但不少场馆的停车位配比不太充裕,实际执行的时候就需要调动周边其他停车场或者依托场馆周边马路来设置临时停车机制。如果有考虑赛后运营的话,停车位配比或周边停车动线就要设计得更周到一些。整体概念就是需要强化某些配套设施。

张闻:达不到要求的话需要改造吗?

赵坤:看具体场景。有时候可能会考虑根据活动需要做临时搭建。例如某些赛事需要特定的功能房间,但是室内的房间不足,那就可能会用临时搭建的篷房来满足需求。

场馆建设标准还覆盖环保、能源等领域

罗冉峰:赵总刚才提到,2003年就已经有体育建筑标准指引体育场馆建设。那么除了建筑行业的标准之外,在实际的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一些参考标准?

赵坤: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标准肯定不是唯一的。单从建筑行业的角度来说,就有很多其他标准要参照。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针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要素设置的标准,会指引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建筑项目的建设和运作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

另外有《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是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行业标准,对场馆的项目配电、场地照明、常用电气设备等做了规范和要求。

还有一些针对于国际赛事办赛、转播要求的规范,例如照明亮度。国际重大游泳赛事照度要达到2500勒克斯,垂直照度不低于1500勒克斯;篮球赛事照度同样不低于1500勒克斯。所以如果预期要承办大型赛事的话,这些照明指标也要考虑。整体来说场馆建设不仅要参考体育场馆建设标准,还有执行很多建筑或其他行业标准。

图源:《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张闻:现在国内有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并不是直接为了配套大型赛事,而是为满足当地老百姓对体育赛事或文化演出的需求而建设的?

赵坤:有的。场馆建设项目落地的根源,既有出于承办综合性运动会,也有出于城市发展需要。承办运动会的例子很常见了,今年广东承办十五运会,2023年杭州承办亚运会、成都承办大运会,都有相应的大型场馆建设项目。

而出于城市发展需要就是主持人所说的满足当地老百姓需要。它是一种从长期发展角度来考虑的建设项目,考虑到以后承接大型赛事活动的可能,同时也给市民提供健身运动的场地。这两方面分别覆盖了市民的演出消费需求和日常锻炼需求。

就服务市民日常锻炼需要而言,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各地建设也比较积极的是全民健身型体育综合体。相对于大型场馆来说模式没那么重,也可以规避大型场馆在闲时可能不能有效利用甚至荒废的问题,整体运营成本较低。这类体育综合体通过运动场地的多样性结合商业元素的配比,增强造血功能,达成收支平衡相对更加容易。

张闻:就例如那些体育公园,有游泳馆、有田径跑道,有网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场地,有机会在城市中心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体育场地。

赵坤:还有政策层面上所说的“金边银角”区域,例如高架桥下、社区空地等等,都会做体育综合体。今年1月国家出台《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国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这会继续驱动业内继续探索体育场地建设的多元化方式。

大型场馆选址郊区是大势所趋

张闻:刚才我提到城市中心的体育场地,是因为我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有个体会,就是新的大型场馆越来越趋向建设在城市边缘。像北京工人体育场这种市中心的体育场,从全国来看比例越来越低。而今年承办了世界杯预选赛的几个球场,大连梭鱼湾、青岛青春足球场、杭州“大莲花”,都坐落于城市新区或者市区市民通勤距离较远的区域。是不是这样的区位设置加大了场馆运营的挑战?

赵坤:确实如此。体育场馆有几大功能,除了体育赛事之外还有演出、全民健身、青少年培训、会展以及附属商业体开发等等。大型场馆建设在新区,有优势也有限制。优势方面,从举办大型赛事演出而言,场馆建在市郊、新区的话人流疏散更加方便。另外城市中心土地面积有限,往往城市边缘地带更容易找到足够的用地。

但从全民健身和青少年培训角度来说,郊区场馆确实开展难度较大。大部分人的运动习惯是选择半小时路程以内的场地,如果场馆周边人口较少,日常开放或商业招商的难度都会加大。

虽然郊区大型场馆有这种客观现实问题,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场馆发展需要一定的培育周期,只要有足够的大型赛事活动资源导入,场馆的影响力、知名度持续提升,那么场馆的营收还是能向好的方向改善的。而且城市本身也是发展的,随着场馆周边的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居民就会增加,进而逐步实现各项业态的平稳发展。

图源:《体育场馆智慧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罗冉峰:刚才赵总提到场馆建设的绿色环保、灯光照明等标准。现在业界有很多关于智慧场馆的主张,这方面是否存在规范性的文件?

赵坤:2021年,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属于国内比较早的智慧场馆省级标准。2022年体育总局信息中心联合华为、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发布了《体育场馆智慧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年7月,体育总局还发布了《体育场馆智慧化 信息系统配置要求》等体育行业标准。可见在场馆智慧化标准化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要求。

我们自己也在做场馆智慧化。它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可能对一些具体的项目来说,这又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所以相关标准的出台很有意义,既有助于相关工作的推进,又有利于避免盲目追求智慧化,影响场馆的运营销量。

张闻:无论是具体到场馆建设的智慧化,还是大形势方面不同的城市都在新建体育场馆,它们都体现着大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亟待满足。包括“一场两馆”建设标准在内的标准化文件,则体现着体育场馆建设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考虑使用诉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的开展,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感谢赵总今天的分享,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