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国梁请辞乒协主席的消息传来时,不少乒迷在内心五味杂陈的同时,很快也意识到,国乒此次顶层人事变动,并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一方面,对于新上任的乒协主席而言,成绩的压力重逾千金;另一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乒、尤其是男线,梯队建设的青黄不接肉眼可见。
巴黎奥运会国乒包揽五枚金牌之后,随着马龙、樊振东和陈梦等功勋核心淡出国际赛场,国家队也出现了一些成绩波动——比如亚锦赛的失利;以及刚刚结束的中国澳门单打世界杯,巴西一哥雨果接连击败国乒悍将夺冠;甚至是这半年来的WTT青年赛,国乒后备梯队的表现,亦是令人担忧。
如此风雨飘摇的时刻,换下曾经作为国家队主心骨多年的刘国梁,新上任的主席,他靠谱吗?
然而,当大家看到新的中国乒协主席的名字时,躁动的心顿时便安静了下来。
王励勤。
这个男人,还是运动员的时候,球风就以简单、直接、坚韧和扎实而著称,而他的人品亦是一如球风,将正直二字写入骨髓。
在退役后,与其他队友选择进入国家队教练组不同,王励勤回到了上海基层,选择成为了一名体育管理者,一步一个脚印,做的全是最细致、最基础的工作,默默将上海乒乓的基础夯实。
如果说,在这个国乒商业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敏感时刻、在这个诸多乱象愈发不可控的时刻、在这个人心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时刻,需要有一个让大家都信服的人出来主持大局,那么王励勤,绝对是最适合的人选。
王励勤的母亲曾经不无得意地说过,她之所以给自己儿子起这个名字,取的就是“励精图治,天道酬勤”之意。
而纵观王励勤的整个职业生涯,“天道酬勤”四个字,正是最好的写照。
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天赋——恰恰相反,王励勤是国乒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身体机能怪兽,他身高臂长、护台面积大,他脚步灵活、侧身调整速度极快,他正手力量之大、举世无双,他热爱长跑、体能惊人,他严格自律、伤病极少……
这样一块璞玉,谁见了不动心?
却偏偏他性格内敛,心思纯静,颇有几分金庸笔下少年郭靖的影子——当然缺点也是一样的,拙于应变,不善交流。
这也导致了王励勤的球风异常简单直接,往往是直接劈长逼迫对手反拉,然后自己快速侧身,进入正手大力弧圈的舒适区——然而一旦对手控短斗台内,或者反手加质量,他便往往会陷入苦战。
早年的王励勤,让教练蔡振华是“又爱又恨”,爱他的天赋横溢,恨他的不知变通。
尤其是1997年世乒赛和年终总决赛两次输给萨姆索诺夫,99年世乒赛输给实力不强的法国“小提琴手”埃洛瓦,接下来的世界杯更是连日本削球手松下浩二也敢输,气得蔡振华对他劈头大骂:“打球不动脑子,木得很。”
王励勤也不回嘴,只是默默点头:“是我脑子不够。”
反倒把蔡振华再一次气得够呛——仿佛有一种洪七公被郭靖拿捏的既视感?
这也让王励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背负着“技术一流,心理素质三流”的标签。
但即便是慧眼如蔡振华,当时也没能猜到,王励勤之所以在大赛里表现失常,完全不是什么胆怯引起的想赢怕输,反而是因为过于强烈的责任心在作祟——这个还不到20岁的小伙子固执地认为,自己既然打到了世界排名第一,就必须要担起为国家队赢下所有对手的责任来。
“责任感”这个词,几乎伴随着王励勤的一生。
根据王励勤在上海闸北区少体校的启蒙教练沈益民所说,12岁那年,王励勤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少年乒乓球夏令营时,不慎被同学弄伤了右手拇指,他疼得一夜没睡,指甲变黑脱落,拇指肿得像萝卜一样。沈教练想要放弃比赛,但王励勤死活不答应,经过包扎之后坚持上场,鲜血从绷带里渗出,顺着球拍滴落,但他还是坚持打完了比赛。
1995年,王励勤在国外打比赛时,发力过猛拉断了右手臂肱肌头,当时他疼得连球拍都握不住,不过还是坚持打完了比赛。回国后,他的手还是疼得握不住球拍,为了不影响训练,他把球拍柄用锉刀锉掉,硬生生顶着疼痛回到球桌前。
这种强烈的自我责任感,让王励勤有时候会过于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表现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就是粘球拍这件事——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刷胶,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凹凸平面,其他人三下五除二就能粘好,他却能不厌其烦地弄上许久。
2007年底,国乒进行过为期一周的短军训,王励勤毫无争议地获得了训练和内务的双料标兵,据说是连教官看了都忍不住:“怎么就去打乒乓了呢?来当兵多好。”
不过王励勤刚出道时性格内敛,又多少有些少年叛逆心理,不太喜欢与教练沟通交流,这才导致多次输球之后错失悉尼奥运会单打名额。
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王励勤在和双打搭档闫森在真正经历了一次奥运会的完整洗礼,并在决赛中击败孔令辉/刘国梁拿到冠军之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缺陷,才是阻碍进步的最大敌人。
在那之后,王励勤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他开始尝试主动与队友、以及教练交流沟通,诉说自己太想做好反而表现得束手束脚的苦恼。
放下心结之后,王励勤在球场上也迎来了蜕变。
2001年世乒赛,他一路杀进决赛,但上来就被孔令辉打了个2-0,不过他这次没有急躁,反而沉下心来稳扎稳打,成功翻盘,并拿到了自己职业生涯里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头衔。
2002年釜山亚运会,国乒屡屡失手,连续丢金,关键时刻是王励勤站了出来,男团关键战逆转吴尚垠,男单决赛打崩庄智渊,保住了两枚金牌,真正成为国家队的定海神针。
“二王一马”组合,是许多老球迷们最美好的回忆。
当时虽然孔刘双子星的横空出世已经打破了瑞典王朝的统治,但世界乒坛并没能被国乒大一统,反而呈现出某种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奇景。
究其原因,大概是当时短短数年内,乒乓球项目不管器材还是规则都进行了剧烈的变动和改革——小球换大球,胶水换无机,5局3胜换7局4胜,21分换11分……
这使得各种技术、各种流派的顶尖高手,都能在国际乒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不算老骥伏枥的天骄瓦尔德内尔,国际乒坛上数得上号的人物有:反手王佩尔森、巨人萨姆索诺夫、金童波尔、魔术师施拉格、拼命三郎柳承敏、高球王梅兹、小旋风庄智渊、暴力狂格林卡……
这些人的江湖地位,每一个都不逊色于今天的雨果与张本智和,甚至犹有过之。
而二王一马所领衔的中国队,就是这样一个个的打过去,打败、打服这些高手,才有了后来国乒压倒性的王朝统治。
最经典的一幕出现在2005年国球大典,中国明星队对阵世界明星队,王励勤作为先锋大将出战,结果连续五个3-0,先后送走了波尔、萨姆索诺夫、吴尚垠、格林卡和施拉格五大高手,技惊四座。
令人扼腕的是,二王一马生于同一时代,经常在三大赛中互相兑子,以至于三人最后都没能完成大满贯……
尽管三座世乒赛冠军也足以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乒迷们每每总是为王励勤感叹——他当然有大满贯的实力,但很多时候,他在比赛中就是输在太过于正直。
2004年雅典奥运会,彼时技术和身体状态都在巅峰的王励勤,被认为是金牌的最有力争夺者,但半决赛他与王皓狭路相逢,最终王皓利用“无限放短+盯死反手”的针对性战术击败了王励勤。
2008年北京奥运会,王励勤状态依然出色,但这次半决赛撞上的是马琳。
结果比赛刚开始,王励勤的球拍磕到球台,导致边缘胶皮破损,马琳主动向裁判提出王励勤需要更换球拍,王励勤也没有坚持,而是换了块备用拍——最终,王励勤2-4不敌马琳。
赛后,王励勤只是说自己准备得不够好,对方利用规则很合理:“能看到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我觉得其他的都算不了什么。”
张继科说“力哥训练从来不迟到,永远第一个去。”
马龙也曾透露,以前王励勤当队长的时候,很少会去说什么,只会默默地去做,但大家都很服他。
那是因为王励勤训练最刻苦,平日里最自律,练得也最多,而且还特别较真。
2001年,王励勤被上海交大破格录取,选的体育管理专业,但因为平日里需要训练和比赛,一直修不够课时和学分。
按照上海交大的规定,特殊情况下最多只能延期6年毕业——同期和王励勤一起进入交大的另一位队友,也没能修够学分,但顶级运动员多的是高校愿意招揽,那队友直接换个学校,很快拿到了学位证。
偏偏王励勤一板一眼,找到校领导,表达了自己想要学习上进的愿望以及一定会修够学分的决心,校长大笔一挥,特许王励勤修习到毕业为止。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愿意开这样的特许先例。”校长还专门就这件事做出了解释:“但既然对象是王励勤的话,我想大家都能接受和理解。”
就这样,王励勤边打球边读书,认认真真地挣学分,硬是读了12年之后,才拿到了自己的学位证。
2013年巴黎世乒赛后,深感力不从心的王励勤逐渐淡出了国家队,并在年底正式宣布退役。
退役后,他并没有像马琳和王皓那样选择成为一名教练。
有人说是家庭的原因,有人说是上海家乡的召唤,也有人说是他平时太过于孤直的作风导致缺乏人脉运作,但王励勤在多年后自我解释道:“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当教练,想要找到更适合自己去做的事情……我离开上海20年,但家在上海,现在我退下来了,未来如果要转型的话,我想要回馈上海乒乓。”
就这样,他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家乡上海,选择了符合自己专业的体育管理岗位,就任上海乒羽中心主任。
此后,王励勤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当中,偶尔出现在新闻里,画风也与他人分外不同。
比如,他在上海主导了“百万市民打乒乓”工程,覆盖了全市300多个市区,让乒乓走进公园、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极大地促进了乒乓球项目的推广和普及;
他推动上海青少年梯队选拔体系突破了行政区域限制,丰富了基层选材范围,青少年乒乓球赛事的参与人数每年都在创新高;
他整合资源,力推上海乒乓队与中国乒乓球学院共建二线队,前国手尚坤担任教练,队伍面向全市各区选拔人才,一线队教练张洋也会定期前来指导、观摩;
他大开方便之门,鼓励基层企业和个人进修乒乓球业余教练和裁判;
他首创的基层教练员“双认证”制度,以及一手建立的运动员医疗-教育-退役安置的全链条服务系统,都被总局列为标准范本进行推广;
在他的任下,上海乒协与基层社区达成了深度合作,定期举办社区赛事,让奥运冠军与社区民众同享乒乓乐趣。
与曾经的队友不同,王励勤并没有选择带领后辈球员们去摘金夺银,他只是俯下身,植根于乒乓球的基层,扎紧篱笆,夯实泥土,浇水施肥。
就连他近期在乒超联赛的公开讲话,核心诉求仍是“必须用法律思维规范职业体育”。
提到王励勤,就不得不提到樊振东。
虽然这两人都是国乒历史上有数的机能怪兽,但毕竟差着辈分——二王一马里的王皓,严格说来比王励勤和马琳还要小着一辈,而出身八一队的樊振东,算得上是王皓一手带大的弟子。
但偏偏王励勤与樊振东,最后也成了忘年交。
两人在明面上最早的交集,是在2013年的全运会,当时只有16岁的樊振东代表八一队,与35岁代表上海队的王励勤,来了一场“是真男人就来正手对拉”的热血对决,最终是王励勤2-1取得了胜利。
也许是球风相似,也许是同样心思纯净,年龄差了快20岁的两人,此后私交往来逐渐密切。
2020年,八一队解散,爱才惜才的王励勤抓住机会,极力劝说樊振东转入上海,并亲自主持、协调和帮助樊振东解决落户事宜,两年后,樊振东终于注册成为一名上海运动员。
巴黎周期的最后一年,因为赛场内外的诸多不顺心之处,樊振东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王励勤不断通过电话和短信开导和鼓励。
巴黎奥运会,王励勤亲自为樊振东安排了一系列后勤保障,这才有了樊振东后来的夺冠——颁奖仪式后,樊振东走向看台,王励勤隔着栏杆一把握住他的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脸,两人目光交汇,男人之间的友谊,尽在不言之中。
而现在,随着王励勤升任乒协主席之后,大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樊振东是否也会因此而回归?
毋庸讳言,当前的国乒掌门之位,其实并不好坐。
一方面,功勋球员淡出国际赛场,后备梯队却没能顶上,导致国乒成绩出现了一些波动,亚锦赛和世界杯的失手,让国乒团队从教练到球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一个月之后,又马上要面临多哈世乒赛的考验。
另一方面,国乒的商业化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面对愈演愈烈的“饭圈文化”侵蚀,新上任的王励勤也必须拿出相对应的措施来——尽管他此前也数次批评过饭圈乱象,但当前国乒的改革已经有了基本的框架和蓝图,既得利益团体众多,不太可能进行推倒式重建。
所以,如何构建一个既能维系市场活力,又要遏制流量裹挟的监管体系,将会非常考验王励勤的智慧和手腕。
多年以来,王励勤一直是以正直、自律而著称,在上任后的短期内,他依靠自身威望服众并不难。但难点在于,无论基础工作做得再好,对于国乒而言,始终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有巴黎包揽五金的壮举在前,洛杉矶六金势必是不可动摇的目标。
现如今,男线这边强敌环伺,女线这边天赋惊人的张本美和也在不断成长,而从更长远来看,洛杉矶周期里乒乓赛制大改,双打项目的回归和混团项目的加入,也让未来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王励勤,这个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某种运动员纯粹性的男人,是否还能坚守初心,以身为尺,为后续改革立下规矩,成为中国乒乓在改革深水区里最需要的领航力量呢?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