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文健
编 / 郭阳
不止于性感牌,维密给泳装打了个样
盛夏将至,气温陡增,「玩水」成了很多人消暑度假、去除班味的日常选择。想要充分享受水上运动的快乐,泳装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运动装备选择,每年的5-7月都是「泳装」的搜索高峰。
在超百亿美元的全球泳装市场中,收入占比最大的女士泳装市场,无疑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发了一场品牌营销热战。
图源:ndtv.com
而提及女士泳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性感」。在这样的大众认知下,将产品与理想身材绑定自然是品牌最直接的营销策略,「S曲线」「小蛮腰」「泳装外穿」等性感符号,当然还是众多商家宣传的手段。
但与此同时,泳装还有着一体两面的特质:一方面确实可以凸显身材曲线与锻炼成果,但对于久坐少动的都市人群而言,泳衣反而会加剧人们的身材焦虑。下水之前,没人能逃脱镜子里自己的审视;下水后,周遭的目光更是如芒在背——「被凝视」的泳装,一定程度上反而放大了消费者对于身材的焦虑。
更不用说,在各类传媒无孔不入的轰炸下,消费者对强调性感的直给情绪已逐渐「免疫」,品牌需要构建一套更具情感共鸣的叙事体系,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一个直观的案例是,连最懂性感营销的维密,也在2023年重启大秀后,通过全球20位女性先锋艺术家的多元女性视角,来重塑情绪价值,获得了一片叫好。
维密推出激励女性事业发展的VS Collective计划 图源:维密
随着情绪时代到来,价值观营销大行其道。如今消费者选择一个品牌、一款产品,不仅仅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品牌价值观的认可。
看到了这样的市场变化之后,参透人性弱点的新锐泳装品牌们,不再猛打被凝视的「性感牌」,而选择靠情绪价值来征服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打响了一场宣扬身体自信的营销热战。
情绪时代,泳装用「自信营销」突围
「每一种身体都是美丽和独特的,值得被庆祝。」在一家2015年诞生于中国、主打出海的跨境泳装品牌Cupshe的社媒上,有这样一句话。
具体执行上,Cupshe覆盖S至XXL全尺码,推出了「大码泳装」这样的包容性尺寸,并在Instagram、TikTok等平台采用不同体型、不同肤色的模特来进行宣传,努力让产品成为「自信与舒适」的代名词。
图源:Cupshe
全方位的自我认同感,为品牌换取了社媒数据与可观的营收增长。
时至今日,品牌Instagram粉丝数超过140万,Facebook粉丝数则达到125万。短短几年里,Cupshe就跻身北美头部泳装市场,热销全球40多国,2025年预计收入将来到2.5亿美元。
另外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泳装品牌Blooming Jelly,同样喊出了「Dress for Yourself」的理念,用女性穿衣自由为切入点,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身材的产品需求,并通过线上女性社区来激励女性大胆表达自我,自由阐释穿衣自由的态度与理念。
一系列营销组合之下,Blooming Jelly成为了泳装品牌中自由与个性的代名词,成为了电商热销新锐品牌。
图源:Blooming Jelly
另外一个案例是被称为「泳衣界爱马仕」的范德安(BALNEAIRE)。这家主打时尚泳装的品牌与100多位明星合作,打造优雅独立的当代女性形象。
2022年,范德安签下吉克隽逸,通过代言人反「白幼瘦」的野性美学,来构建「自信即美」的品牌形象,传递范德安对当代女性自信、独立、勇敢的生活态度的鼓励。
行业老大哥自然也不会落于下风,泳装市占比最高的Speedo,最为人熟知的是竞速泳衣,本就能够将专业基因转化为消费者的自信认知,而在部分产品的宣发中,品牌也在有意强化关于自信的内容。
例如,2023年Speedo推出了「小黑裙」系列产品,以素黑反衬泳者多彩的个性,鼓励人们追从内心本真。近日,该品牌又推出了「自由皮」系列,呼吁消费者「大胆开游」。
图源:Speedo
当然,相对而言,Speedo、Arena等主打竞速的品牌可以靠赞助赛事、运动员来持续刷脸,从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专业印象。而日常赛道的泳装们,则更需在性感之外,与消费者达成更具深度的情感共振。自我认同,便是这样一个心智锚点。
营销的本质就是找到人性的弱点,而出色的营销则在于对人性弱点的温柔驾驭,用自信包装性感便属于后者。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泳装品牌正以代言人、产品设计、价值主张等方式,将自信与美学联结,解构传统的审美,从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与下单。
自信,成了泳衣最高级的性感宣言。
泳装进化史,同样是一部女性觉醒之路
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作为以女性客群为主的运动单品,泳装品牌重视主体性情绪的深层动力,也源自女性思潮的变化与发展。
女性泳装最早诞生于「遮羞」,为了在医疗洗浴时遮住身体。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带来了更多自主权,但在一些法规要求下,女性泳装还要搭配鞋子、长裙来覆盖更多身体部位。
20世纪中期,泳装虽然从为了遮体的「全副武装」,跨越进化到「三点式」的比基尼。但解放之中,也暗含着泳衣产品从显性禁锢到隐性凝视的转变。
图源:Reddit
时至今日,传统道德规训依旧没有完全消失,因此对于很多首次购买泳衣的女性消费者而言,选购产品不仅是功能、面料的对比,还是一个直面内外审视、接受自我的过程。
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社媒上,实现了从羞耻、尴尬,到享受、坦然的心态转变,她们不再过分纠结穿上泳装会遭受何种审视,而是更关注自我成长。
截图自小红书
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正是价值观型消费对行业规则的改写。
泳装品牌将产品与自我认同绑定,与「反抗凝视」到「自我定义」的女性叙事有着同样的精神共振。品牌们喊出的口号、组建的社群、提供的情绪,不仅能带来短期的业绩增长,更能帮助品牌实现从商品提供者到价值共建者的跃迁,从而具备持久的竞争力。
一方面,将性感披上自信的外衣,能够将人类爱美天性中「被凝视」的外部驱动,转化为自我赋权的成长,从而为产品带来更高的营销转化。就像近十年来不断发展的「悦己经济」,其核心便在于强调个人在消费中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面对愈发分化的消费市场,对于品牌而言,自信是一个通用且不会犯错的营销方向,但性感不是。
从ABC的比基尼安睡裤,到Ulike脱毛仪的性感写真广告,性感营销屡屡翻车背后,不仅有产品与营销思路的错配,更在于当下消费者对这类营销方式的容忍阈值正不断降低。
当泳装品牌不再局限于「遮体」或「性感」的二元叙事,转而成为女性主体性的载体,其构建的便不再只是物理上的竞争壁垒,而是文化层面宽广的品牌护城河。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