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培训,挤满了都市打工人
体育
体育 > 滚动 > 正文

乒乓球培训,挤满了都市打工人

乒乓球赛事热度,正在转化为一股前所未有的参与推动力。

卡塔尔、仁川、重庆、澳门到眼下紧张激烈的WTT美国大满贯……近年来国内外遍地开花的乒乓球赛事吸引来了一批热衷观赛的球迷。在这些热情的浇灌下,运动员、赛事主办方、赞助商正在乒乓球产业内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然而,在产业的上下游环节还有一些变化正在发生:球馆里,都市白领的身影越聚越多;课表上,面向成年人的班次愈加紧凑。

这些都是赛事光环映射之下,乒乓球产业生长的又一段明显轨迹。

暑假还未正式到来,许昕、张继科等多名世界冠军的乒乓球培训招生通道已经爆满。

这边,许昕的Xuperman连续数年举办暑期夏令营,并在今年进一步升级——前往日本观看WTT赛事、与当地球队交流训练、游览东京迪士尼乐园等。借助业内资源和影响力,许昕打造出国外常见但国内乒乓球领域鲜有的「学玩一体」模式。

图源:Xuperman社媒

另一边,近年来转型为教练的张继科针对暑期青少年培训的「黄金节点」也有所行动——其所在机构开办了15天为一期,共计3期的训练营。

从公开信息来看,除大满贯球员张继科这块「含金量」十足的招牌外,营内还有前国手郝帅、尹航等指导嘉宾坐镇。在不少家长眼中,标价6500元的「大师课」性价比拉满,报名通道开启不到十日,人数就突破了2700人。

除了他们,知名退役运动员王楠以及指导过樊振东、王楚钦等人的国乒教练吴敬平,也长期开办进行着乒乓球培训活动。尽管这些出圈的乒乓球培训课在开展形式、落地城市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其主体仍围绕着青少年,与传统体育教培的逻辑并无不同。

然而,在这样看似常规的乒乓教培现状下,逐渐有了一些有趣的新现象——乒乓球培训课的咨询区里,涌现出不少为自己报名的成年人。

他们有的打听私教培训费用,有的询问球台收费标准,还有的就算已明确超过青少年班的年龄门槛,也要在评论区充当氛围组:「20岁的小朋友可以报夏令营吗?」「决定从30岁开始学,退休直接参加老年组比赛。」

Xuperman夏令营社媒评论区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张继科除了亲自带教外,还曾录制过一套乒乓球「大师课」——64节课覆盖入门、进阶等不同训练背景人群。「大满贯」光环加持下,这套售价199元的课程上线4小时销量就已突破5000单,总销售额更是接近百万。

「买了我的课,只要你们认真学,肯定涨球。这相当于我在一对一给你上课了。」张继科曾在直播时这样说。

随着这套录播课的走红,张继科及其培训机构也走进全年龄段乒乓球爱好者的视线。为承接并转化这些流量曝光,他还在这个夏天办起了民间挑战赛,名称简单直白——「张继科杯」。

据官方公告,比赛将于7月18日在杭州临安体育文化会展中心正式揭幕,奖金池为15万元并特设成年组别,报名不收取任何费用,而购买过机构的「大师课」是唯一门槛。

很快,1200个参赛名额在不到40个小时内全部报满。其中,成年男子组更是以638人的数量高居所有分组规模榜首,成年女子组参赛规模也远超小学、中学同性别分组。

「张继科杯」部分赛事信息

从看球到学球,城市打工人们对乒乓球运动参与度不断加深,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隐喻着一大事实——乒乓球生态,正在经历一场从围观到参与的革命。

是什么力量推动城市打工人们走进乒乓球馆?这背后有一条清晰的传导路径。

首先,巴黎奥运会国乒包揽五金的表现在网络内外点燃了巨大流量,随之而来的是马龙、樊振东、孙颖莎等球星们持续出圈。而WTT系列比赛、中国乒超联赛等紧密衔接其后,成功守住了大众的关注窗口。

乒乓热度并未因奥运结束就消散,反而一波接一波推动着潜在参与者——球迷,迈出尝试脚步。

「去年奥运全网都是乒乓球的消息,看了几场国乒的比赛就彻底入坑了。」现居北京的小孟是一家乒乓球连锁培训机构的长期会员。她表示,被赛事吸引后,自己开始和朋友去场馆打,当发现真的对乒乓有兴趣后就开始找机构上课。

社媒上,不少乒乓球爱好者的「入坑」路径与她有着相似之处。在超300万热度的#成人乒乓球培训#相关话题内,他们将找场馆、搭子和教练的需求铺满讨论区。

不仅如此,随着乒乓球市的火热氛围在城市进一步至扩散,除了形式各异的乒乓团建、员工比赛外,还有不少公司直接将球桌搬到工位旁,打工人们也紧接着将办公室、会议室爆改成球场,把同事、客户发展成自己的球搭子。

社媒上关于「打工人打乒乓」的讨论

气氛烘托到这儿,当有意深入接触这项运动时还会有不少人发现——乒乓球在都市的入门条件,对打工人格外友好。

一张球台对应着不算高昂的场地费用,一柄球拍数十到数百元、丰俭由人,一套常规运动服饰……这种低门槛、轻投入特性,使之成为羽毛球、网球和匹克球等常见项目外,一种高性价比的都市运动解决方案。

对这样的趋势,置身一线的从业者已有明显感知。

「巴黎奥运会期间,我们十家门店一度满台了。从那时开始,来打球或上课的主要来自大厂,男女比例差不多,一周2次左右。」杭州福瑞星乒乓球运动中心的负责人福指导介绍道。

需求催生供给。当越来越多打工人有意进入专业场馆精进能力时,乒乓教培机构的机遇就来了。

对应地,不少一线城市涌现出新兴俱乐部,它们选择落地在交通便捷的商圈附近;营业时间普遍延长,以服务下班后运动需求,从物理和心理上拉近了与上班族的距离。

杭州福瑞星乒乓球运动中心成人课销量走势 图源:受访者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场馆升级,乒乓球教培产业的服务模式也在变革:针对成人打造更灵活且门槛更低的培训内容,已成一大趋势。

「市面上关于成人付费的模式主要有预定球台、私教、夜间团课这几个类型」福指导还补充道,「现在自媒体发达,有些水平比较高的博主也会租借我们的场地线上授课,这主要是针对异地学员。」

据他的观察,杭州目前的球台双人及以上收费为25-75元/小时,会员畅打价格在800-1500元/年。在这些常规收费项目之外,线上预约、单次体验、针对零基础成人推出的「短平快」入门培训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正如有些机构创新推出「轻量课包」,将握拍、步法等基础知识拆分成更易入门的碎片化课程,针对不同学员则有发球、反手等技术的个性定制强化课。在社群互动层面,则有社交色彩浓厚的团体、双打友谊赛等活动。

乒乓球培训机构举办的成人赛事 图源:受访者

刻板印象中,乒乓球「难学」又「无趣」的壁垒,在球市热度与产业运营的双重推动下走向消融。

然而,当这两股力量持续汇聚,它所孕育的未来,可能远超当下乒乓球产业的想象。

当大量球迷与都市打工人真正「下场」,融入乒乓运动社群,其角色也从「围观者」跃升为参与者,这将催生乒乓球产业出现多个深层次变化。

首先,这直接关乎着乒乓球爱好者形象的重新建构。

在快节奏传播时代,为高效识别、记忆人或群体,「打标签」无疑成了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而近年来在乒乓球圈内,少数极端球迷的网络骂战、线下追私等偏执行为,使乒乓爱好者形象常外界笼统地打上「疯狂」「非理性」的标签。

但在现实生活, 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许只是为了释放压力的上班族,是想精进技术的中年发烧友,亦或是为了充实退休生活的「银发」人群……当这些多元、和谐的群体画像被更多视线注意到时,外界对乒乓球球迷圈层的认知偏差也有了矫正的可能。

部分乒乓球饭圈争议

其次,对于乒乓球教培市场本身,这股「成人学球」风潮正在缓和过于依赖青少年生源的尴尬局面——传统青少年教培市场常受制于学期节奏,寒暑假的喧嚣与学期内的冷清形成鲜明反差,场地、教练等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日益增长的成人学员数量则帮助教培机构稳住了「学期内淡季」的需求波动,映射到行业,这更像在体育教培频频「暴雷」环境下的一股韧性。

同时,由于经济自主性更高,成人学员在购买课程、装备更新等消费上更自由。

当都市打工人走进乒乓球培训机构,紧接着的球台预订、系统课程、装备购入等一系列消费行为则构成了完整的闭环——参与者也是消费者,是沟通行业生态每一环节的流动血液。

从围观「热闹」的观众,到深度参与的用户,乒乓球正尝试通过运动成本投入的「漏斗」将赛事热度留存为真金白银的消费力与行业增长潜力。

火热的乒乓球赛事现场

不囿于乒乓,若找对赛事切口,这样的模式在其他项目同样有实现的可能——眼下爆火的苏超之于足球产业,其实也是这样的存在。

很多时候,「看热闹」的意义不仅在于热闹本身。对体育产业中的场馆、教培等主体而言,如何将这些泼天而来的流量转化为实际收入并留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说回乒乓球产业,若能找准合适路径并穿越流量迷雾,其存在意义也有了新的诠释内涵:在不远的将来,「乒乓」二字或许可以焕发更多活力,真正成为一种现代城市生活的潮流运动方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