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眼】“希望运动对她来说仍是一种乐趣,比赛是一种趣味,这是12岁的孩子应该享有的。早熟的孩子必须受到保护,因为她们很珍贵。”——《海峡时报》专栏作家罗希特-布里杰纳斯
作者丨张宾(发自新加坡)
图片丨来自网络
新加坡游泳世锦赛举办游泳项目的比赛馆名字起得相当随意,就叫世界泳联世锦赛场馆(World Aquatics Championships Arena)。7月28日,当我在傍晚时分走进这座场馆一楼的媒体工作间时,看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距离当晚的决赛打响仅剩下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我想拿了出场名单之后,就马上前往媒体看台观赛。遇到了世界泳联的公关经理托林-克洛兹,我与他打了个招呼,简单寒暄了几句。
当我起身准备离开时,一位说中文的工作人员拦住了我,说有位记者想问我几个跟于子迪相关的问题。一个多小时之后,12岁的于子迪将出现在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的决赛中。如果登上领奖台,她将成为89年以来在国际赛事上获得奖牌最年轻的选手。1936年柏林奥运会,年仅12岁不到一个月的丹麦选手英格-索伦森获得了女子200米蛙泳的铜牌。
想要采访我的这位一看就是老记者,长着一副南亚人面孔。交换身份信息时,我才知道他是供职于新加坡本地媒体《海峡时报》的专栏作家罗希特-布里杰纳斯。《海峡时报》网站是这样介绍他的:布里杰纳斯曾在印度和澳大利亚担任记者,后于2007年加入《海峡时报》,他主要撰写体育报道,报道过七届奥运会、六届亚运会和30多个网球大满贯赛事。
罗希特-布里杰纳斯首先关注的问题就是于子迪在中国受关注程度是不是没有在世界上受关注程度更高。
这其实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她在中国同样备受瞩目,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她的采访报道并不多。而这次游泳世锦赛汇聚了全世界的游泳专项记者,他们都在想方设法了解于子迪,并发出专业报道。
就在罗希特-布里杰纳斯座位的不远处坐着另一位老记者,他埋着头在猛烈敲击键盘。我感觉他比较面熟,在想他是不是《泰晤士报》的游泳专项记者格雷格-洛德,后来也证实我没有认错人。
巧合的是,我很快就在网上搜到了一篇他关于于子迪的报道。他可能是全世界对中国游泳关注程度最高的外国记者了,孙杨涉嫌暴力抗检的新闻就是他第一个披露出来的。
这一次,他报道的视角比较独特——12岁的于子迪有资格参加游泳世锦赛,但却无法打破世界青年纪录。
在12岁这样的年纪能参加游泳世锦赛,本身就足够令世界感到惊奇。众所周知,奥运会和游泳世锦赛的最低参赛年龄都是14周岁。格雷格-洛德提醒我们,这一规则的出台与另一位中国天才少女有关。1991年游泳世锦赛,12岁的伏明霞在女子10米跳台比赛中获得金牌。这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少争议,最终导致了规则被修改。
于子迪可以挣脱这一规则的束缚,是因为世界泳联的另一项规定允许低于14岁的游泳运动员参赛,前提是“运动员达到了B标或更好的成绩,他们就可以参加世锦赛该项目的比赛”。于子迪多个项目的最好成绩都已经达到了世锦赛A标。
但是,于子迪却无法打破世界青年纪录。根据相关规定,游泳运动员必须年满14岁才能保持世界青年纪录。
洛德在文章中略带调侃地表示:如果她不算成年人,也不算是青年选手,那么游泳是否应该专门设一个幼儿园级别?
不过,洛德的担忧并没有在这个夜晚给世界泳联难堪。目前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的世界青年纪录是麦金托什在去年巴黎奥运会创造的。尚未满19周岁的麦金托什也是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她昨晚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于子迪最终位列第四,距离获得第三名的另一位加拿大选手哈维仅差0.06秒。值得一提的是,于子迪2分09秒21的成绩距离麦金托什保持的2分06秒56的世界青年记录相去甚远。
“伏明霞条款”的出台是因为年龄更小的跳水选手身材纤细,可以在空中翻腾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当然,伏明霞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凭借年龄小所带来的优势站上最高领奖台。除此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个问题:让这么小的孩子出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游泳比赛中是否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
洛德在他的报道中提到了伏明霞当年训练时的一个细节,准确的描述是:“有人观察到她(伏明霞)的教练坐在她的膝盖上,而她把腿伸到两把椅子之间。教练的体重用来给伏明霞的膝关节施加压力,以提高她的灵活性。”
罗希特-布里杰纳斯让我从个人角度对世界泳联允许12岁的于子迪参赛发表观点。我的态度是既然世界泳联的相关规则允许,于子迪参赛资格是无可置疑的。
他很坦诚地告诉我,他并不赞同让这么年轻的于子迪出现在世界大赛舞台上,因为媒体的关注会让她承受更大的压力。她所承受的压力不仅仅来自心理上,还可能包括身体上的压力。
《南华早报》的相关报道中采访到了游泳教练兼Youtuber创作者桑尼-特里格。桑尼-特里格表示,“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倦怠更多是情绪或者精神上的倦怠。你肯定不想12岁就每周训练10次。离开青少年环境,进入成年人环境,不仅会影响她能走多远,还会影响到她对这项运动的享受程度。我不想说她有这种风险,但作为一个孩子,参加体育运动需要有一定的享受和乐趣。”
格雷格-洛德也向世界泳联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现行的关于参赛(和创造纪录)的年龄限制在儿童保护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也必须要承认,他们的这些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我告诉罗希特-布里杰纳斯,于子迪的确会比同龄人承受更大的压力,但是因为媒体环境变得糟糕,以及河北队、中国队对她的保护,并没有让于子迪过多地暴露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下。
罗希特-布里杰纳斯的专栏是这样结尾的:于子迪来自一个伟大的体育国度,那里盛产天才选手。比赛结束后,当她被护送穿过混合采访区时,她的脸上挂着温柔的笑容。“让我们放松点。”她的陪同人员礼貌地说道。他是对的,她的年龄不足以参加比赛,更不用说接受媒体的审问了。希望运动对她来说仍是一种乐趣,比赛是一种趣味,这是12岁的孩子应该享有的。早熟的孩子必须受到保护,因为她们很珍贵。
接下来,于子迪还将参加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和女子200米蝶泳的比赛。在她所参加的三个单项中,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是公认她最弱的项目。她在本届游泳世锦赛登上领奖台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她的成绩超越了世界青年纪录,而她却无法成为世界青年纪录保持者,更多媒体的拷问将铺天盖地而至。
她让我们想起了叶诗文,而且成名更早,成就也有可能更辉煌。罗希特-布里杰纳斯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专栏作家,他的提醒是对的,也让我陷入了深思。于子迪还只是一个孩子,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盯着领奖台,如何让她健康的成长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随着于子迪取得更大的成就,“人人都打听于子迪”,会发展成“人人都爱于子迪”,但鲜花和掌声背后还有一个命题——“保护于子迪,人人有责”。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