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户外市场,人才供给从哪来?
体育
体育 > 滚动 > 正文

3万亿户外市场,人才供给从哪来?

户外行业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实践。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23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近年来,体育行业在产教融合方面也有积极推进。例如户外市场近年飞速发展,向着《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的“3万亿”目标大步前进。为加强行业吸纳人才的效率,2024年,全国户外运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

体育企业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体育市场需要什么岗位的供应?高校怎样对接到这两方面的需求?9月26日,第211期节目讨论体育行业在产教融合领域的实践。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领攀产教融合项目负责人郝佳丽,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罗冉峰。

本文为本期节目精华内容摘录。

多项政策推动产教融合

张闻:新学年已经开始。对于大四学生来说,这是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关键周期,各类实习、求职都是时候全面展开。快速发展中的体育行业也需要人才,随着国家近年来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目前体育领域产教融合有什么成果?体育行业内的企业怎样加强与高校对接物色人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相关话题。冉峰可以先从政策层面上介绍一下产教融合在体育领域的发展进程吗?

罗冉峰:2017年,国办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份政策文件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意义,有点类似2014年“46号文”对于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意义,是一份纲领性的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关注产教融合的推进情况。

之后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2年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3年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陆续出台,为产教融合设定了更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其中《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 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 50 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 1 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上述这些政策里面,并没有专门提及关于体育的内容,不管是在体育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方面,还是体育型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方面。大致来看,体育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也没有特地提到产教融合的内容。但是由于现行产教融合政策提出很具体的数量目标,例如1万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覆盖的行业无疑会非常广泛。近年来体育产业发展又十分迅速,自然有一些体育相关的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相关实践,比较多的例子集中在一些运动品牌或者体育制造业企业。

体育行业面临人才供给挑战

张闻:郝老师,您这边正在负责一个“全国户外运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作。这个共同体的成立有什么背景?

郝佳丽:户外运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国内第一个户外运动行业领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创立的背景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冉峰刚才提到的政策引导。产教融合政策持续从纲领性文件逐步延伸到具体的行动方案,目的在于推动企业方和消防共同培育优秀的行业人才。

第二是市场需求。过去在中国,户外运动可能只是小众爱好,但近年正在转向为大众消费。包括国家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攀岩入奥、露营徒步走热等等动态,都在推动户外行业爆发式增长。

但是行业增长的同时,相关从业人员供应却不够充足。换言之,户外运动行业从业者还不能满足市场大规模用人的需求。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兴消费市场脱节的问题。

户外运动行业发展迅猛,对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

第三个背景则与学校培养人才模式相关。高校专业的配置,本身也受到市场化驱动,所以开展体育相关专业——尤其是休闲体育相关的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密集。但有些新型专业,过去大家了解的信息不多,课程体系的更新迭代不够充分,相关的实习实践平台也充足。这样面对着一个爆发式增长的业态,高校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组矛盾:一端是学生毕业后发现技能没法很好地匹配企业需求,面临就业难挑战;一端是企业找不到优秀的人才。

综合来看,户外运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背景,主要在于在国家政策、市场发展与人才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需要有个平台去链接产业与教育。

张闻:参与共同体的机构有哪些?

郝佳丽:共同体从2024年4月开始讨论走访,7月开展筹备会议,11月份在武汉正式成立,由户外行业龙头企业广州凯乐石运动科技有限公司、985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职院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行业领头领攀户外运动中心联合共同发起。

现在加入到共同体的机构和单位,高校端有北京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数十所院校,涵盖综合类、体育类、职业类等不同类型;企业端集结了户外装备制造、营地运营、赛事策划等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在专业机构端,吸纳了领攀户外运动中心、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等行业权威组织。

户外运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于2024年

共同体成立的时间不算长,包括整个体育行业来看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面也起步较晚,大多数是2023年底或者2024年才成立。我们的共同体是国内户外行业第一个,之前更多的是健身行业共同体。在户外行业共同体成立之前,已经有4个左右健身相关的行业共同体了。

体育行业人才需求多元化

张闻:健身行业共同体出现得更早,相信与健身行业爆发得比户外行业早有关。现在户外行业也迅猛发展,究竟行业需要哪些类型人才?是制造业板块的生力军?还是专业运动员?尤其我们看到现在的户外行业KOL、运动员,进入户外领域一开始是出于兴趣或者兼职,专业出身的并不多。

郝佳丽:先提提为什么健身行业产教融合方面会走得快一点。同样跟政策、市场、高校配套有关。国家很早就重视全民健身的推进,所以大众健身意识也很高,健身房的需求量比较早就增长起来了,从而带动对健身教练的需求。体育类院校也较早看到相关趋势,开设了健身专业。所以健身领域的产教融合做得比其他体育赛道早一点。

而户外运动方面,其实徒步、高海拔登山作为一个专业纵向领域,很早就已经在国内有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了。但现在这个领域正在走近大众,人才需求就增加了。其他刚才提到的攀岩、冰雪也是类似的情况,对教练员需求也与日俱增。

至于整个户外运动行业需要什么类型人才,对于不同的行业链环节、业务领域,乃至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都有不同要求。例如刚才提到体育制造业,我们以生产户外装备的凯乐石为例。首先它肯定需要产品设计,也需要店面陈列方面的设计,这已经是两种不同的设计岗位。然后产品和品牌要做宣传推广,要做电商渠道,这又是不同的运营、宣传岗位。还有行政、财务、物流、仓储等等,都是一个户外装备品牌非常重要的环节,相关部门的人员需求同样是多元化的。

户外运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举行校企互访活动

然后再看刚才提到的攀岩、滑雪、徒步,以及其他像潜水、桨板等运动,比较高需求的是技术型人才,也就是教练。但相关的培训机构也需要做运营,这又同时要求营销类人才的加入。

张闻:企业人才需求这么多元,怎样吧企业的需求传递到高校方面,让学校提高供给吸纳骨干人才的效率?除了户外运动,近年流行的匹克球、飞盘这些也是有教练员人才缺口,但是传统体育高校是否做不到这么细的专业划分。

郝佳丽:是的,市场上有新的热门运动出现,但高校不可能马上跟进到相关项目的教练培养。因为高校专业设置要遵循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不过高职类院校比本科类院校灵活一点,能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学科。所有有些有在地特色资源的地区的学校,会结合当地情况去选择特色项目人才的培养专业。例如海南,在推动冲浪、桨板、皮划艇人才培养方面比其他省份会快一点。北方的强项则可能是冰雪。整体而言,高校还是根据市场发展与本地资源禀赋来考虑专业设置。

不拘一格录人才

张闻:就人才来源而言,不少体育行业人士指出,国内本科以上的体育行业从业者,主要来自体院类高校,综合型高校学历背景的人才相对较少。两位觉得体育行业人才吸收要讲究学校背景和专业背景吗?

罗冉峰:实践层面来说,学校和专业背景显然因岗位而异。例如国家把体育产业结构主要划分为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其中体育服务业是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体育服务业包括的内容有赛事管理、体育营销、场地管理等等,这些业务的人才来源,真不一定局限于体育背景的学生;而培训行业,则对专业技能有一定要求,那就可能是体院学生更吃香一点。

另外,我们看到综合型高校也在开设体育相关的专业,例如社会体育指导专业。郝老师还提到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开设电子竞技专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些高校也不一定都是体育院校。

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代表参与校企互访

在服务业层面来说,无论体育还是别的行业,通常只要同学们经过本科阶段一些基础知识体系的建构、一些相关学术锻炼,都能比较快地用同一套学习模式去了解相关市场的实际情况或运作模式。所以如果要讨论体育型院校与综合型院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哪个板块吸纳人才更合适,我认为纯属因岗位而异。

张闻:是的,像体育营销、体育新闻,既有体育又有营销、既有体育又有新闻,相当于是一个交叉学科。国内综合性高校教育一般没把专业背景拆分得这么细。

郝佳丽:我也同意,在吸纳人才方面不要过分区分院校和专业背景。站在企业的立场来看,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更加重要。有的岗位是通用型岗位,例如市场、管理、运营、营销,岗位人才是否来自体育院校并不重要,反而更关键的是人才在资源整合、沟通协调乃至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这可能是一些体育以外的跨学科人才更有优势。

但有的岗位是专业性岗位,专业背景就是入行的基础门槛。例如运动训练、运动康复、教练员、各类导师。这些岗位是体育类院校同学更有优势。

学生需要提高自主性

张闻:无论是户外运动还是各种新兴潮流运动,大家接触教练时都会关注教练的履历。这里就隐藏着一个关于专业人才的疑惑:像网球这样的大项,会有不少专业类体育院校开班相关专业。但还有更多项目,教练出身于其他类型的专业,或者比较综合的运动训练专业,相当于他们学习了新的技能之后转型到新的细分运动项目。您怎样看刚从高校毕业的同学们的转型?

郝佳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相当于学生学习的是一个通用型大项,但在市场就业的时候要进入到细分领域。例如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后要教攀岩。对此我们首先要明白,高校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学科课程,一般来说通识类内容更多,而具体技术型的课程则比较少。

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做好转型呢?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要有主动性。如果你已经瞄准一个有意入行的项目,那么你在学校里就已经要了解该领域有没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认可证书,然后通过参与更专业的技能培训去提升你对该领域的基础认知。继而通过自己的练习、实践去加深了解。

继续以攀岩为例。目前国内有两个全国比较认可的体系:一个是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的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资格相对还是面向社会体育,普适性明显一点。另一个是更针对性的专业教练员,例如可以给青少年做培训,这个对应于中国登山协会的攀岩教练员培训,去年推出的,划分为从E到A级别。参与相关培训可以令你学习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差异性教学方法、训练方法。

户外知识培训活动

另外像我们领盘做得比较多的是青少年户外教育,那么我们需要领队。领队要掌握什么技能,要了解那些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这些也许参加相应的课程。

张闻:跟体育行业以外有共通之处,毕业前要多考几个证。

郝佳丽:嗯嗯,但是我觉得证书只是一个底线,用于对外证明你参加过一定的培训后具备什么水平的能力。例如你参加过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的培训,我们就知道你至少懂得怎样带领不需要露营的一日徒步、怎样带领三天的徒步活动。但大家不知道你的上限,你的更多能力并不能通过证书来反映。

张闻:体育产业是一个需要高度实践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大家越早在大学创造实践机会,尝试自己到底更适合那些细分领域,借此为自己未来求职创造更漂亮简历也好、帮助做好校园生活与未来走进社会的转接也好,这种校企合作搭建的共同体都是非常重要的机会。它能创造出更多的学业与职场无缝衔接的可能性。期待未来企业、学校、校友等资源能更好地整合,为毕业生带来更多机会,也为企业找到更多人才。感谢两位参与本期节目,我们下期再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