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家看台 | 大湾区会申办奥运会吗?
体育
体育 > 综合体育 > 正文

凰家看台 | 大湾区会申办奥运会吗?

凰家看台 | 大湾区会申办奥运会吗?

凤凰网体育出品

作者 | 丰臻

第十五届全运会11月21日晚闭幕。鉴于这届比赛的特殊性,有必要考虑它的后续效应,而不是就此画一个“完美句号”。显然这届全运会不会被认为是一届跟过往类似的轮流办席式“赛事”,它更像是一届指向未来的有“引领作用”及“特殊使命”的全运会。

就记者的感受而言,这届赛事的体验跟过往很不同:

一、场馆分布广,比赛分由19个城市承办。这种模式固然让媒体有些疲于奔命,但也有它的益处。首先有利于缓解各地方政府的压力。以广州为例,虽然广州的硬件几乎足够支撑全运会全部项目,毕竟亚运会都办过了,但这次广州只承办了几个项目。在此情况下广州还要搞单双号交通限行,可见有关部门“压力”很大。多个城市分摊压力和成本,此经验大概率会被未来的全运会承办方沿用下去,毕竟“大搞特搞”自北京冬奥会开始已经不是中国办赛的潮流。分摊赛事还有个好处,就是身居小城市的群众也能在家门口感受国内最顶级的赛事(否则没什么机会),这是全运会赛事惠及全民的趋势。如果说奥运会是外交,全运会就是内政。

澳门街头的全运宣传标语

澳门街头的全运宣传标语

二、跨境合办成了一种美好现实。粤港澳三地,并不是各种标准和规范都能做到完全一致,同一届赛事呈现出来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也挺明显。比如这件“小事”:澳门街头的全运会宣传标语主打“全国运动会”并配置葡语翻译;香港街头的全运会宣传标语主打“十五运会”,配置英语翻译“The 15th National Games”;内地的宣传标语则是“第15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用非常规范的官方全称。显然组委会释放了足够的空间给不同的承办地,这是有趣的体验。无论哪个标语,好像都是在以最合适当地的方式传播“国家概念”。

三、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承办优势,这个要承认。粤港澳办赛的差异性很明显。笔者在本届赛事中采访了深圳光明青训中心的男足比赛、顺德德胜体育中心的女篮比赛、广州奥体的田径比赛、澳门银河综艺馆的乒乓球赛、香港启德体艺馆的击剑比赛,粤港澳三地多个城市皆有涉足,有两个感受,其一,澳门银河综艺馆、香港启德体艺馆的观赛体验,要比内地场馆的观赛体验好不少。论体育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座椅舒适度、视觉光影效果等,港、澳的场馆更先进。其二,田径这种气象万千的项目需要在空间足够大的综合性体育场里举办,这个广州、深圳办起来游刃有余,港澳则不行。马拉松、赛艇、皮划艇等这类对地理空间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以及足球、篮球等需要用到多个场馆的项目,港澳也难承办。可以说大湾区各城市优势互补,也可以说大湾区拥有一切优势。

澳门银河综艺馆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体育馆之一

澳门银河综艺馆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体育馆之一

四、粤港澳合办全运会,其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无法被忽略。在促进大湾区融合的国家战略上,体育这次扮演了直观的角色。政府大概是要通过三地合办全国运动会来展现湾区的多元性及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巩固、增强香港、澳门的国家归属感。对比上届陕西全运会,一个细节蛮有趣:上届组委会两个副主任是陕西省体育局局长、西安市市长,这届组委会三个副主任分别是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香港政务司司长,澳门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全运会是对内的运动会,当然也是对外的,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亚奥理事会主席穆萨拉姆等一起出现在全运会开幕式上,他们当然知道“三地联办”的内核是什么。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粤港澳会不会一起申办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难道就没必要申办奥运会了吗?申办的话,大湾区为什么比上海更合适?

粤港澳全运会

粤港澳全运会

内地目前没有官方声音,只有坊间传闻,毕竟这个话题相对敏感。不过巴赫在香港观看全运会比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释放了信息,巴赫说“大湾区具备申办奥运会的一切条件”,引发舆论猜测。考虑到巴赫在国际奥委会的分量,这个表态应该不是客套话,要么是勾引,要么是放风。TVB报道,香港政务司司长公开回应,香港有能力举办更多国际赛事,包括2036年奥运会,他称“承办更多国际赛事对香港的国际形象非常有帮助”。不过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也表示:奥运会的申办属于国家层面的决策,并非香港自己可以决定。

香港因为空间太小,不太具备单独承办奥运会的能力。大湾区合办模式,是唯一可让香港参与承办奥运会的模式。所以香港是否有机会办奥运,得看中央政府的大策略。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让人怀念,那么大湾区真的申办奥运会,是否会让人期待?其实就看奥运会将承担什么功能。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第一次承办全球最盛大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终成世界聚焦之地,那是增强国人自信、向世界展现中华古老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一届奥运会,效果很好,让人回味。如果中国再办奥运,就应有新的说法,而非简单换一个城市再重复一次。

粤港澳三地运动员共同开启闭幕式倒计时

粤港澳三地运动员共同开启闭幕式倒计时

假设,仅相隔28年的情况下,中国由上海再办奥运会,于整个国家而言,略有点意义重叠,师出无名。但如果是包含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在内的大湾区办奥运会?一国两制、融合发展的国际化超大城市集群,中国特色政治智慧下的新果实,同中华文明发展历程里的新面貌,是不是要展现给世人看?这么一想,大湾区申办奥运会,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政府动用资源申办奥运会、承办奥运会对民生会有什么影响,不免会有质疑,但往大了看应该是积极的。现在国内外的大赛都讲究节俭、环保、高效,况且大湾区的软硬件基础已经很出众,再大动干戈劳民伤财的程度有限。从过往经验看,举办世界大赛往往能促进城市升级发展,办过国际综合性大赛的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杭州应该都有此体会。

体育赛事的遗产是多维度的,以久远的六运会为例,广州当时为了承办六运会比赛,在还是成片农田的天河区修建了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群,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天河体育中心已是整个广州的中心。以当前承办十五运会的香港启德体育园区为例,新建的专业足球场和体艺馆等设施直接提升了香港市民体育、文化生活的天花板。体育赛事之于城市不只一场秀那么简单。

大湾区要成为世界顶级的城市群,真正成为理想中的中华文明成果,还需要各自拉升自己的短板,还需要在保持多元的基础上更深度融合。2036年奥运会可能真是最合适的催化剂。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