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俭波知足常乐
丁俊晖和潘晓婷并不需要在球房里打工赚钱来养活自己,但35岁的付俭波需要。
2001年,杭州萧山人付俭波来到上海,在一家球房里拿每个月1000块出头的工资,2002年,他放弃斯诺克,改打九球,打了一个月就成为全国体育大会冠军。2003年,他跳槽到另一家上海球房当总教练,签约3年,工资每个月3000元。
后来,付俭波去了杭州的一家球房,2007年赢得了九球世界杯的双打冠军,但当时还没有赞助商来找他,2009年,广东的一家赞助商和付俭波签约,他切身感到台球终于迎来了好光景,“以前是厂商挑我们,现在是我们挑厂商”。
今年1月,付俭波来到厦门打工,老板帮他租了单身公寓,每个月的工资8000元,上班时间不限制,带学生的收入和球房各分一半。在萧山家里,付俭波有两套房子,他很想念留在家乡的妻儿,但还是希望闯荡两年再落叶归根。
拮据的大多数
在中国台球版图里,丁俊晖是收入最高的斯诺克球手,潘晓婷是赚得最多的花式台球女将,付俭波是花式台球男选手里挣得最多的一个。
No.1丁俊晖商场得意,No.2梁文博的经济状况也在改善,这个赛季结束,梁文博终于杀入了世界排名前16位,上赛季的比赛收入为6.7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70万元,除去租房、练球费和生活费,梁文博有赞助商,所以一年下来能有盈余。下个赛季小梁的经济压力会更小,因为已经是Top16,就算正赛全输了也能有几万英镑的收入保底。
注册地在上海的梅希文是中国斯诺克的No.6,去年他自费到英国打职业赛,花了十几万元,压力很大,最终没能保级,下赛季能否再去英国还是未知数。谈到中国斯诺克球手的收入现状,这位80后球手的声音很低沉:“生于70年代的那些球手更辛苦,他们当时打球都没什么收入,我们已经好些了,但还是比赛少、奖金偏低。每年有4站中巡赛,每一站的冠军奖金5万元,交税之后只有4万元,要32个人来争夺……”
斯诺克在上海的境遇,有点“叫好不叫座”,上海打九球的人更多,一是因为九球难度小些,二是因为生意人的精明,顾客按照小时数付台费,放一张斯诺克球台的地方可以摆得下两张九球球台了。于是,上海是花式台球高手的天堂。
来自安徽的韩芳已经将近40岁,她是中国唯一的斯诺克、九球双料女子冠军,上世纪90年代来到上海,目前在徐家汇的一家球房任职,每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已经在共康新村买了个一居室,打拼20年终于在上海安家落户。
全国八球冠军樊志松今年36岁,被誉为“东北黑八王”,性格温和的他在圈内人缘很好,目前在浦东的一家球馆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在6000元以上,还为东北一家台球器材公司代言,加起来月入近万元,但要在上海买房还是遥遥无期,只能租房度日。
23岁的王铭是个很有天赋的九球选手,已经拿过两次全国亚军,供职于淮海路上的一家知名球房,每个月收入三五千,还代言广东的一个台球品牌。
韩芳、樊志松和王铭都算是上海花式台球的名将,真正能够获得代言的受欢迎的球手,在上海还不到10个人。绝大多数的半职业球手,他们挂靠在球房里进行管理和培养小球员的工作,每月只能赚两三千元,收入并不稳定,处于温饱状态,没有大钱可以挣。
Snooker观察
入行请谨慎
2005年丁俊晖中国公开赛夺冠以来,中国台球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这个行业迅速地膨胀了起来。2006年,上海只有五六百家球房,但现在已经有1100家左右,许多网吧和游戏机房摇身一变也成了台球房,实际上真正规范的台球俱乐部只有一两百家。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情况也都类似,上演着一座城市千家球房的盛况。
与此同时,丁俊晖和潘晓婷的成功感召了太多台球少年和家长,他们只看到金字塔顶的风光无限,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有了丁俊晖和潘晓婷这些“开荒牛”,如今的台球少年面对的环境已经比10年前甚至5年前要好得太多,起步规范,媒体关注,能及早发现好苗子,小球手也有机会多接触到高水平的比赛。
最近的一次全国青少年比赛,居然有上百名很有天赋的小球手前来角逐,看到那场面,一位退役球手惊呆了,“真恐怖”。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从外地来上海学球,每个月一家人吃住没有几千块根本下不来,小球手每个月练球也要花费数千元,家庭的负担很沉重。
这些以培养“小丁俊晖”为目标的家庭,50%条件优渥,父母是生意人,希望孩子接触一项绅士运动,与其上网打游戏还不如练台球;50%的家庭很像当年丁俊晖和潘晓婷的家庭,倾尽所有孤注一掷培养孩子打台球,他们并不只是想培养孩子有一项兴趣,而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条出路,期盼孩子能够像丁俊晖一样成功。
然而,圈内人士一致认为,丁俊晖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就算再给丁文钧几个很有潜质的学生,也再也无法培养出丁俊晖,因为丁俊晖的性格、天赋都是独一无二的,丁文钧在适当的时候把儿子领上了这条道路,盲目地模仿只会给这些家庭带来损失。
丁俊晖的成功有内因和外因,许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家庭的外因条件和丁家差不多,但却忽视了内因是难以模仿的。只有那些天赋和性格更接近丁俊晖的孩子才更容易成功,像他一样刻苦练球,甚至放弃学业、放弃童年的享受、心无杂念地打球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家长必须判断孩子的天分和毅力,也必须认识到台球这个行业里的成功者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从业者是平庸的,甚至是失意的。
台球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楠
编辑:
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