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辉煌六十年
2009年08月31日 16:04中国体育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989年4月13日-4月15日,时隔2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10年之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新的领导机构:李梦华为主席,于庆和、马万祺、关涛(女)、杜前、李凯亭、李源潮、张彩珍(女)、张联华、杜丽韫(女)、夏翔、徐才、徐寅生、黄中、黄健、梁焯辉、韩复东、路金栋、潘多(女、藏族)、霍英东、魏明为副主席,秘书长:刘兴、于再清;大会还增设荣高棠、刘建章、伍绍祖为顾问。体总第五届常委65人,荣誉委员14人。109名委员出席会议。大会首次将体总定位是全国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委员从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全国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群众体育组织;全国委员会由团体会员单位、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团体推选以及从体育科学、教育、新闻、理论和管理等专业人士中推选,任期5年。地方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在县以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行业、系统根据自己情况成立各级体育组织;机关、事业、企业、学校、农村乡镇、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可建立基层体育协会。1987年,国家体委正式组建了体总秘书处,定编3-5人,每年拨给事业经费5.5万元。,

1997年1月15日-1月1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钟师统、李梦华为名誉主席,伍绍祖为主席(2000年李志坚接任);王永海、王陇德、王保良、袁伟民、张彩珍、徐寅生、楼大鹏、魏纪中、刘吉等21人为副主席,秘书长由谢炳元担任(2000年刘元福接任),大会还增设郑凤荣(女)为专职副秘书长。常委会委员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专职副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从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广东、四川、陕西等7个省、市体总和北京体育大学中各推选1名委员共40人组成。230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章程中增加了体总“是党和政府联系体育工作者的纽带,是党和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助手,是依法成立的社团法人”的条款,进一步明确了体总的性质以及体总和国务院体育业务部门的关系。新宪章还规定全国代表大会原则上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委员会任期5年;会员应缴纳会费,并对体总的会旗和会徽等标志作了使用规定。

2003年7月9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体总新的组织领导机构:名誉主席:李梦华;顾问:袁伟民、荣高堂、徐寅生、路金栋、栗树彬、徐才、何振梁、张彩珍、李凯亭、刘吉、李敏宽、田麦久;主席:李志坚(2006年刘鹏接任);副主席:张发强、于再清、李富荣、段世杰、王保良、李奇生、崔波、华福周、赵沁平、郝文明、张宝文、赵维绥、王陇德、张海涛、陈佐洱、王富卿、王伟、郭建模、王兆海、何慧娴、杨树安。到2007年,又增选了胡家燕、乔传秀、杨岳、洪天慧、陈小娅、丹珠昂奔、崔大林、蔡振华、晓敏为副主席;秘书长:刘元福(2008年倪会忠接任);副秘书长:郭敏、肖天(2004年任副主席)、张昊、王均(2004年任副主席)、顾耀铭、史康成。到2009年,又增选了盛志国、刘扶民、宋鲁增、张剑、蒋志学、张海峰、王路生为副秘书长。常委会40人,183人出席会议。体总实行单位会员制,到2007年共有单位会员154个,其中全国性单项协会60个;省(区、市)体育总会37个;行业协会27个;其他类体育组织30个,另有50名个人会员,共204个。全国体总下设:秘书处、群体部、竞体部、经济部、法律事务部、人事部、外联部、科教部、宣传部处理日常事务。大会还规定了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的年龄不超过70岁,任期不超过两届。

(二)进行组织改革,促进组织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1993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和五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确定以推进协会实体化改革为中心,逐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各类体育社团的关系,促进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

全国体总的改革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体总下属各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改革开放前,体总所属的各个体育社团虽然挂靠在体总,但主要行使政府机关职能,社团的作用发挥不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协会开始了具有实体化意义的初步试验。当时,中国摩托车运动协会通过办摩托车驾驶培训班等形式,开始摸索通过提供体育劳务服务等方式培养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的道路。1988年,足球、登山、武术、网球等协会也开始试验,使过去只有牌子的协会办成有机构、有人员的实体。到1992年底,已有12个运动项目建立了实体化的单项运动协会。1998年,单项运动协会已达到41个,占全部体育协会的65.1%。至此,体总在组织上基本完成了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建设。

改革的另一方面是体总自身组织的机构建设,主要是理顺了与中国奥委会的组织关系。

1954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从1952年中国参加第15届奥运会开始,到1958年我国共参加了17个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国际体育组织。1956年,为抗议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人为地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在与国际奥委会多次进行严正交涉无效后,于1958年不得不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并退出了其他10个搞双重承认的体育组织。1971年,通过“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为中国开始国际交往创造了条件。1975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申请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依据工作需要,1978年,国务院批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中国奥委会分为两个独立组织(内部仍为一个机构),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奥委会从组织上与体总分开。1989年,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分别召开代表大会,工作各司其职。至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结束了代替中国奥委会行使权利的职能,两个职能不同的体育组织开始独立开展工作。

(三)完善组织职能,不断适应新要求

体总从成立开始同时承担着中国奥委会的职责,1956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的章程里规定:体总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业余体育运动。其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组织全国综合性的运动竞赛;派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开展国际体育活动(1958年后,体总不行使中国奥委会职能时,在1964年第四次代表大会修改的章程中删除了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任务)。

改革开放后,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我国开始派团参加冬奥会,1984年中国开始参加奥运会,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但我国体育与世界强国相比无论从发展规模和水平来看,还有相当距离,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1989年,体总在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修改的章程里明确了体总的宗旨是:团结全国体育工作者,为建设体育强国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服务。全国体总同中国奥委会密切合作,联络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及海外侨胞中的体育界人士。体总的任务:一是宣传和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大力促进体育社会化;二是对体育运动的重大方针政策、发展战略提出建议;三是举办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全国性比赛和体育活动;四是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向运动员、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奋勇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等优秀品德和遵纪守法观念;五是组织体育理论、运动技术等专题调查研究,促进体育科学化,积极发挥咨询作用;六是加强与全国各体育组织的联系,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七是开展国际间的体育交流,举办和参加国际体育竞赛。

1997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新章程在体总宗旨一项中增加了“本会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体育运动的方针、政策开展工作。在体总任务里,将第一条修改为宣传和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大力促进体育事业改革。”强调体总在体育改革中的作用。

2003年,体总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在其章程里对其宗旨和任务作了新调整。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联系、团结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工作者、体育爱好者及热心支持体育事业的团体和个人,联系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及海外侨胞中的体育界人士,努力发展体育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同中国奥委会密切合作,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服务。

新章程还将体总的任务改为业务范围:一是宣传和普及群众体育运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二是举办或联合举办全国性、境内国际性比赛和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三是大力推进体育改革,对体育事业重大方针政策、发展战略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服务;四是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向广大群众尤其是向运动员、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奋勇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等优秀品德,树立遵纪守法观念;五是组织体育理论、运动技术、科研教学等专题调查研究,促进体育科学化;六是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开发无形资产,促进体育产业化;七是加强与全国各体育组织的联系,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八是开展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发展同国外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者的友好往来。

(四)围绕国家体委(体育总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1.20世纪50年代,体总广泛开展了群众性体育活动

1)推广广播体操和实行“工间操”制度。分别公布了1-3套成人、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为群众体育的普及和经常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2)普遍推行劳卫制。到1956年,已有6523个基层单位推行劳卫制,参加锻炼的有202万余人,19个省市分别达到劳卫制各级标准的有32.8万人。经过劳卫制的全面锻炼,人们增强了健康,减少了疾病,大大提高了生产、工作、学习效率。

3)建立基层体育协会。到50年代中期已建立21个全国性体育协会、省市级体育协会870个,在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和农村中建立基层体育协会23859个,发展会员314.5万余人。

4)提高了各项运动技术水平。推行了篮球、排球等43个体育项目;举办全国性运动会39次,到1956年除了100米跑外,我国运动员全部刷新了解放前的纪录;1959年恢复举办全国运动会,并新创了105项全国纪录。

5)组织了国际间的体育往来和访问比赛。1953-1956年参加了第20、23届世乒赛;与苏联、东欧、亚洲、欧洲的20多个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和友谊比赛。

2.20世纪60年代,体总保持与友好国家的往来,群众体育不间断

1)、进一步加强了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往来活动,加强了对他们的体育援助,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2)、6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体总适时的开展游泳、登山、太极拳活动,并开展了千百万群众横渡江河以及“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等活动,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3.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注重体育文化遗产保护

1)经过与国际奥委会的谈判和斗争,恢复了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为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铺平了道路。

2)70年代末,体总常委会作出决定,成立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恢复文史工作。全国26个省、区、市成立了文史机构,征集到一大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口碑资料和文字史料。铅印成册的文史资料已超过2500万字;体总在全国部分省区举办的体育成就展览、中国体育集邮协会举办的体育集邮展览等,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当时收集的文物、档案与文献,以及积累的办展经验,成为后来建立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基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