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奇货可居——中超本土球员18年涨50倍

2012-12-28 14:33 0人参与 0条评论

25岁的于汉超,以4000万价格荣膺今年的中超转会标王,引来诸多非议。客观来看,在外援当道的今天,于汉超作为本土球员中的翘楚,其自身身价被供不应求的市场推到了高点。对比1995年黎兵的64万转会费,中超标王身价涨了50余倍。

16
01

独家评论

新闻背景:于汉超4000万的转会费创中超之最,于涛转会申鑫先是扬言对簿公堂后来又研究转会政策里包含的漏洞,尽管是休赛期,但中超看上去比往年正赛还要热闹。在表面的沸沸扬扬之外,法新社的消息却说,中国足球如此花钱值得吗? 相关文章:恒大搅乱转会市场 中超转会也该限价 颜强:中超经济泡沫始于恒大哄抬“物价”

凤凰体育特约评论员吴策力

我最怕看到讨论国进民退、国退民进,这八个字听来像在跳交谊舞。但对中国足球来说,球员和俱乐部之间的舞步也值得研究。前几天看报道,说孙继海逼走高洪波,联想起再之前绿城队的大佬们给宋卫平发短信,表达对吴金贵的不满,大家共襄盛举,遂有冈田武史即位。徐亮离开国安写了三千多字告别信,俱乐部史无前例开了欢送会——当然从邵佳一开始,国安再也不是那种“离开就别回来”的俱乐部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目前的转会制度,一个人很容易看到其间的变化。过去,所谓中国职业联赛转会的种种规定,仿佛是《红拂夜奔》中李卫公发明的。 有些年份你想去哪里,千万要作出哪里也不想去的样子;有些年份,如果你想东去,得作出向西的姿势;而在规定“自由人”的赛季,球员首先得向潜在的新东家表忠心,后者有一个“自由人”名额,如果给你而你恰好真的是王八吃秤砣非这俱乐部不可,就可以成行了——前提是俱乐部也不爽约。

以我多年的了解,俱乐部和球员都是两个不停变化的变量,俱乐部总让球员向前看而不要向钱看,球员四面答应“我百分之百绝对想效力您的俱乐部”。后者十分小心,大家都懂私下接触其他俱乐部一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惩罚很严重:挂牌价可能变成实际身价的N倍,客观上这种转会制度,嗯,大概相当于劳改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欧洲,一位球员可能在新年便释放出要离开球队的信号,直到夏休之前仍可以自然地为旧东家服役。这一切放在中国足球界,仿佛余则成告诉毛局长,再过半年我就要去延安了,但目前局座还是把工作交给我做好了。

21世纪的第一年,转会摘牌表格上没有价格;后来有几年,标王的实际成交价格都比对外宣传的价格低。如果涉及到交易球员还要给第三方培训费,转会费更是格外保守,达到为买卖双方都省钱的目的。对某些处于当打之年的核心球员而言,他们的成交价甚至比足协允许的价格高。过去“签字费”屡禁不绝,其实就算签字费没有了,也无甚要紧。一直到今天,两份合同还是职业俱乐部中常见的行为,足协对此假装看不见。两份合同就是没有合同。

比较于汉超的4000万和以前的标王毫无意义,各种参考坐标都严重失调了。其实就算是同时、同一个联赛,转会经费和球员收入也无法对等。有段时间重庆力帆找来身价75万美元的前锋亨里克,弄得潘塔在几百公里外崩溃了。他虽然读不懂中文,但阿拉伯数字还是懂的。小个子潘塔在联赛中戏耍的不少外援后卫,年薪都在30万美元左右,潘塔的年薪仅仅是其三分之二不到。这种差距实际上也比较正常,抛开职业合同、多个俱乐部的予取予求的纠葛不谈,球员自己也得多方衡量利弊。

多年来我看到不少国内球员往往选择并不是最高薪的俱乐部,询问事主,就一句话,“说多少是回事,能拿到多少又是一回事,所以尽量去那些稳定的俱乐部。”

中国乒乓球联赛的“职业化”转会经典镜头,无非是陕西银河当年拍卖式摘牌用501万买下马琳。后来银河发觉自己太冲动,不能因为要面子就不过日子了,又把马先生吐了出来。足球这方面还是好的,不管是按揭、钟点计费还是吃糠咽菜,并没有把德罗巴、阿内尔卡、凯塔吐出来, 至于是标王多少钱,真不在乎。

独家评论

新闻背景:近几年,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倒退明显,国内的优秀球员成了凤毛麟角,于汉超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多家俱乐部盯上,广州恒大追逐于汉超已经有3年的时间。大连阿尔滨同样对于汉超也是志在必得,投资人赵明阳曾几次亲自登门拜访于汉超的父母,用“情”打动了对方。

凤凰体育特约评论员张林栋

于汉超是今年中超转会的标王。某体育专业媒体说,转会费有4000万,业内人士说,肯定超过3000万。4000万人民币兑换成美元,那是640万啊。这么一大堆钱,能买一个什么样的欧洲球员呢?再不济也是欧洲五大联赛的主力吧。现在,兰帕德身价是500多万欧元,卢西奥也就值300多万欧元。

如果现在将于汉超送到欧洲去,找份工作肯定没问题,但是没人能敢肯定地说,他在五大联赛能打上比赛。 如果不是广州恒大抬价,于汉超大概2000万就能转会到阿尔滨。现在中超新豪门之间的疯狂争抢,一下子将转会市场的标王身价,从1000多万变成了4000万。 而中国足球水平,依然在原地不动。

有人将陈年老账翻出来,拿当年马明宇的65万转会费,以及郝海东的220万当时天价说事。一毛钱的冰棍现在已经两块多钱了,一切都不可同日而语,十几年前的价格和现在的市场已经没有可比性。

当年捷克国家队队长内梅切克加盟万达,薪水只有10万美金,一度被看做中超最牛逼的外援扬戈维奇,实德也只花费了100万的转会费。这样的球员,今天无论放在欧洲还是亚洲,这样的价格都无法搞定的。

如果想真实比较一下今天价格的虚高情况,可以看看五年前,甚至三年前,中超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2008年大连实德甩卖主力时,阎嵩的480万转会身价都惊呆了自己。今天同样是国内的“边路之王”,于汉超四年后的身价是阎嵩的八九倍。2009年,王新欣的400万身价,已经是中超的顶级价格。三年后,和当年王新欣比较相似的陈涛,卖出了1500万的平常价格。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两三年内,中超球员的身价,经历了一次令人咋舌的暴涨。这次暴涨最大的结果,就是彻底封死了中国球员身价上涨的空间。如果现在中国再出一个“郝海东”,估计能卖出一个亿。

球员身价没有上涨和想象的空间,就意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超需要消化掉这次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消化的过程,可能就是中超“虚火盛、体质虚”的根源和结果。

有人算了一下, 广州恒大一年的球员工资在1亿左右,球队最正常的运转需要2亿,大连阿尔滨的球员工资明年应该在5000万左右,如果球队只花1个亿,就等于毫无作为。

在爆炒球员之后,整个中超都在“高位”运营,其结果是如履薄冰,风险相当高。如果一旦赞助商的资金出现问题,球队一下子就从云中掉到地下。去年辽宁宏运只花费了5000万,就打了一个联赛第三,今年他们增加了预算,结果还是保级的局面。

质量和价格严重背离,是中国足球虚火旺盛的最典型表现。这就意味,如果没有持续的大投入,中超不是回到原点,而是直接跌入低谷。 大蒜两三块钱一斤,是生活必需品,等炒到七八块钱时,就没有多少市场了。等炒风过后,大蒜自然就是白菜价了。

球员值钱了,待遇也上去了,这表面看好事。但是这种好事做过头了,就可能是坏事。前两年被寄予厚望的留洋兵团,在中超高薪的召唤下,纷纷回国“捞钱”。广州恒大就从海外“回购”郑智、孙祥、冯潇霆和黄博文四名海归,现在就连欧洲联赛中唯一的独苗张呈栋,也准备回中超寻找“钱途”。

当中国足球拒绝“走出去”时,中国足球不“闭门造车”了吗?沙子堆不出宫殿来,单独凭借资金,是改变不了中国足球的落后局面。只能让中国足球表面看起来,挺精神的,但君不知,那是“虚火”顶的。

凤凰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众议院】

投入越来越大

中超穷得只剩钱了

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的中国足球在世界足坛的竞技层面比较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穷人”,然而正是这样的“穷人”却在近几年的转会市场中不断烧钱。 [详细]

【成都商报】

井喷进行中

能进行多久?

中超CPI暴涨的景观今夏就发生过。恒大甚至曾为李学鹏开出过3000万的天价!对比1995年黎兵的64万转会费,这个身价差不多涨了50倍。 [详细]

【半岛晨报】

阴阳合同

折射转会黑洞

对于“阴阳合同”,中国足协一直标榜严打的态度,可事实上,足协从没进行过处罚,尽管足协注册官员表示没有备案的附加协议是违纪的。[详细]

【济南时报】

僧多粥少

催生标王之王

2012中超联赛尚未结束,俱乐部就陆续开始引援,这样的情况十分鲜见,如此心急火燎,多半也是由于国内优秀球员已经成稀缺资源的无奈之举。 [详细]

【新闻晨报】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