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李娜击败李娜

2013-01-25 13:04 0人参与 0条评论

“过去的一年半,不是对手把我打垮了,而是我自己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强大。”李娜比谁都更了解自己,而当她决心改变自己、并克服昔日的种种弱点的时候,她似乎正在变得不可战胜。

17
01

独家评论

新闻背景:当李娜以两个6-2战胜老对手莎拉波娃,第二次挺进澳网决赛后,众多中外媒体再次“癫狂”。和两年前夺取法网冠军一样,央视新闻联播这次也不例外。《人民日报》在头版以配图的形式报道,并配上了李娜一次漂亮的击球动作。国际三大通讯社也是齐唱赞歌。 相关评论:独家评论:十多单大合同逼着李娜去赢球 人民日报:李娜"脱胎换骨" 蛰伏一年半完成蜕变 中国青年报:李娜续写网坛不老的传说

凤凰体育特约评论员麦卡

李娜再度杀入澳网决赛,让两年前法网夺冠之后的李娜热有卷土重来之势。很多有识之士开始习惯性地给公众打起预防针,他们提醒说,李娜只是一名职业球员,没必要把证明国家价值和国民价值的任务寄托在她的身上;还有人说,如果不是真的喜欢网球这项运动,最好就别去临时抱娜姐这个佛脚。

这些意见当然都是善意的,但却有点多虑了。“李娜过热”没那么可怕。

毫无疑问,明天观看澳网决赛的中国观众里,一定有相当部分的人连“抢七”和“破发”为何物都不知道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伦敦奥运时为徐莉佳和雷声喝彩的人里,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激光雷迪尔帆船赛和击剑的具体规则和各种门道?加入体育观众行列的途径本来就是不加限定的,作为相同种族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是天生的,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没必要刻意回避,更无须故意割裂。因为李娜而去看网球比赛,只是这种朴素的亲近感使然,未必要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去定义和臧否。

从外部环境来看,现在其实是李娜职业生涯中最自由的时刻。“国家”二字并没有让她变得沉重。一方面,她和体制之间早已完成和解,进入了相互理解的良性循环阶段。奥运代表团对她不作任何成绩要求,湖北省则允许她免战全运会,孙晋芳说她“没文化”之言,也很快被证明是舆论的误读。另一方面,那些试图将她绑架到自己阵营的民族主义或自由主义言论,也已经被证明只是隔靴搔痒——四个月前因为她在钓岛争端期间赴日参赛而火冒三丈的网民之中,明天怕是有相当部分守在电视机前为她呐喊加油。

时隔两年,李娜的文身和咆哮,全程用英语而不是母语接受采访、乃至那些直白的武汉话的吐槽,都已经为公众熟悉和接受。为奖金和赞助商打球成为一种共识,李娜赛后感谢赞助商也不会再有人感到奇怪。而在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中,单飞也早已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几天之前,邹市明脱下头盔投身职业拳坛,就是趋势变化的最新注脚。

大到李娜的成就归属,小到她的个人风格,曾经的争议正变得越来越让人司空见惯。人们正在对李娜脱敏。

无论基于何种理由,临时抱娜姐佛脚的人,都是多多益善。批评家口中“跟风的网球盲”们不会拿爱国的名义裹挟李娜,反而可以依照市场的逻辑进一步推高李娜的商业价值,令她的成就得到更可观的回报,同时还可望扩大受众的外延,提升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整体影响力,那些徘徊在世界前100-200名的“小花小草”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娜热”是对于未来的必要铺垫。

两年前,李娜夺得大满贯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她的叛逆和争议,是她和体制之间的角力;两年后,如果她能够再次封后,人们将看到截然不同的图景:她和体制的和解与良性循环,她在30岁改变打法的勇气与雄心,她对赞助商的尊重、对契约高效专业的执行。

“奇迹”是不能经常演示的,但是“职业”可以。

独家评论

新闻背景:李娜以两个6-2力克08年赛会冠军莎拉波娃,第三次晋级大满贯决赛,也是第二次闯进澳网决赛。自2011年6月4日她在罗兰加洛斯圆梦后,正好600天。这600天正是王者的重新归来,这是历经低迷、怀疑之后的再一次证明自己。 相关策划:大局观:李娜击败李娜

凤凰体育特约评论员高健

笑容已成为李娜本次澳网之旅的最好注脚。

是的,李娜爱笑是个“人尽皆知的秘密”,但像本次澳网中那种由她心底映射到你我眼底的透彻的笑容,我们也许只是在2011年的罗兰·加洛斯才似曾瞥见。其实,比起显著提高的发球、逐步稳定的正手和日臻完善的网前技术,这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才是李娜在2013年的赛场上所展示出的最强大武器。

必须承认,技术上的调整是李娜能在本届澳网女单下半区“一路畅通”的物质基础。但在当今女子网坛最高水平的层面上,技术往往并非赛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本届澳网中,黑马斯蒂文斯逆转小威、劳拉•罗布森长盘拖垮科维托娃,都显示了专注力、决心、意志力等心理因素在网球、特别是女子网球运动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这一点,即使我们从李娜本人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中也能有所发现:2011年在瑞典人莫滕森指导下法网折桂时,李娜的技术已然日臻完善;不想,她却在随后的温网第二轮便速败于德国新星利斯基,令人大跌眼镜;即使去年澳网上重新振作,李娜也在1/8决赛占据先机的情况下,诡异负于克里斯特尔斯,没能给国人的年夜饭添上一道风味别样的佳肴;伦敦奥运会上更是首轮便向汉图楚娃缴械。

当然,即使是在上述令你我万分沮丧的时刻,我们也无法对李娜做出任何指责。这个在罗兰·加洛斯红土场上达到职业生涯顶峰的女网选手,其实也只有不到30岁而已。

“想低声说句不在乎,可会飞的心总是在高处”。如此落差之下,李娜做出的改变真正成为了她迎来职业生涯新高峰的“胜负手”。

我们看到在2012年,指导前女王霸主海宁七年之久、以性格温和和擅处人际关系著称的卡洛斯加入了李娜的教练团队,而丈夫姜山则从幕后来到了“幕后的幕后”——名为陪练,实则负责李娜的全部后勤工作。

全新的搭配组合,让技术改良空间上接近饱和的“娜姐”,在30岁时迎来了技术和心理双重高峰叠加的职业生涯新高点,而李娜自己也因此更加懂得释放自己:1/8决赛遭遇格尔格斯穷追不舍时的那句“打得好,李娜”和1/4决赛首局发球面临第四次平分时的自嘲式微笑,某种程度上对对手形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也成为李娜最终过关的重要保障力。

职业网球赛场是一处空旷孤独的所在,场地中那一条条需要守住的白线,赛场上瞬息万变的即时情势,与对手隔网相对却时刻存在的技艺、策略和气势的对峙,都需要独自面对。有时,它就像你我立身的这个世界,独自前行的你我没法改变世界,所以只能改变自己和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而笑容则标记了我们面对改变的决心与态度。

既然如此,李娜周六对阵阿扎伦卡的比赛结果已不再重要。尽管心中对第二座大满贯奖杯无限憧憬,但她已经学会惬意眺望更长、更远的地方,突破性地冲进世界前三,就是李娜2013年的终极目标。

17年前,中国球迷远赴美国亚特兰大为女足“保驾护航”,一幅“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横幅,标记了一代中国体育迷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如今,已然人到30的李娜却仍需要继续独自奋战在孤独的网球赛场上,但有了脸上的微笑和发自心底的从容与自信,她的2013,同样不会让我们失望。

凤凰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众议院】

李娜

大满贯近在咫尺

在澳网的6场比赛中,李娜的网前得分率平均达到了70%。拥有了新的得分武器,让李娜在比赛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进攻优势。 [详细]

【人民日报】

就算全世界不看好

李娜就是赢了

这场半决赛还没开始,澳洲最大的赌博网站已介入其中,该网站在电视台做广告,指名道姓欢迎大家去“消费”李娜和莎拉波娃的比赛。 [详细]

【新闻晨报】

20年来

最完美胜利

李娜说,“以前我总是生气,今年我试着在场上控制自己。就像在好莱坞演电影,你知道的。你不能让你的对手知道你想些什么。”[详细]

【武汉晚报】

澳网冠军

姐来了

莎拉波娃认为,这是双方13次交锋中李娜表现最出色的一次。李娜对此纠正:“这应该是我情绪控制最好的一场比赛。” [详细]

【京华时报】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