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体育特约评论员张丰
北马冠军颁奖台上晕倒
国内组织最好的马拉松比赛“北京马拉松”17日举行,埃塞俄比亚选手Biru获得女子组的冠军。颇有争议的是,她在讲台上晕倒,但是举办方仍坚持颁奖,这一行为赛后受到不少网友的批评。
北京马拉松组织方赛后发布一条相当暧昧的微博称:“埃塞俄比亚选手Biru因疲劳过度,虚脱晕倒在颁奖台上,经与工作人员沟通确认并坚持完成颁奖仪式之后,现场医生紧急对其采取吸氧、补充电解液体、康复治疗等措施,目前该选手身体状况已恢复正常。”如果Biru虚脱晕倒在颁奖台上,她又如何“与工作人员沟通确认并坚持”领奖呢?
好在Biru并无大碍,北京马拉松总算“完美落幕”。Biru的晕倒,在有的媒体看来,也可以进行正面解读:医护人员及时救治,帮助冠军脱离了险情。本次“北马”,共设置了10处医疗保障点,还沿途安排了近500名可以提供双语甚至多语种服务的医疗志愿者,并配备有专业医疗急救包。和往届相比,这是医疗保障最好的一次。去年5公里一个的补水站,今年也加密到2.5公里一个,选手不用渴到捡起别的选手扔下的矿泉水瓶子,也是进步之一。
当然,是否可以先抢救Biru,然后再进行颁奖,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起跑点的厕所仍然严重不足,这也是一个问题。国内市场化最高、准备工作也最好的北京国际马拉松,在赛事组织方面,仍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北京马拉松是中国马拉松运动的一个缩影:它是最好的,但它还不够好。它存在的问题,在几乎每一个像样的城市都有的“国际马拉松”中,同样存在,而且更为严重。
跑步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宗教。埃塞俄比亚男子包揽了前三名,女子也包揽了冠亚军,但是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真正的冠军在朋友圈,打开手机中的微信运动,看一下排名最前的人,超过5万步的人越多,说明你的中产阶级成色越足。在微信时代,跑步不再是“最孤独的运动”,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来自朋友圈的点赞,比现场观众的掌声更让人感动。朋友之间互相“攀比”步数,同时也成为一种激励。不过,如果忘记带手机或手环,跑步也许就索然无味了吧。
和对待自然一样,中国人对马拉松的开发,也有点过度了。北马举办之前,一个在北京媒体工作的朋友,最焦虑的是如何在跑步的过程中固定他的手机。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对比赛进行直播,已经不再是央视的特权。手机展示的马拉松,和电视常用全景镜头不同,它跟局部,更细节。某种程度上,它也打破了城市想靠举办马拉松进行城市营销的步骤,它所展示的狂欢,更私密,有时候甚至会与城市管理者的初衷背道而驰。这样的直播非常有意思,但和马拉松的初衷已经相当遥远了。
尽管中国真正国际化的城市没有几个,但是几乎每个像样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国际马拉松”。我曾看过兰州和武汉马拉松的直播,央视解说员对着写好的台本念稿,镜头并不经常对准跑步的人群,而是城市得以的景观大道和形象工程。这样的直播通常会安排在周末的早上9点前后开始,进一步加速了央视NBA转播的衰落,那些想看篮球赛的观众,会彻底拥抱网络直播。很明显,直播马拉松对央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对举办城市来说,则是一个全方位的营销。很多城市都想把马拉松打造为一年一度的景观,如果能够收点门票,他们不会拒绝。
比较尴尬的是,最后夺冠的往往都是来自埃塞俄比亚这样的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当然是长跑强国,但是,我怀疑,来中国各大城市参赛的选手,并不是真正的马拉松高手。我也怀疑,到中国大城市跑马拉松,已经成为中埃两个友谊的一部分了,很有可能存在那么一个小小的产业链。不过,中国的城市都把举办马拉松当做一个大party,也没有人在乎比赛本身的成绩和质量,加强安保,维持秩序,就ok了。
这种过度开发的马拉松已经成为大跃进,实际上已经不是纯粹的体育。在一片喧嚣之下,它有着相当严重的泡沫,其浮华程度并不亚于房地产。北京马拉松的报名人数相当多,中签率已经在50%左右,但是对很多城市来说,则是恨不得鼓动更多的人参加。有的朋友,一年要飞几个地方,去参加这样的比赛,这样简陋的马拉松比赛,实在配不上他们跑步的热情。
凤凰体育微信
凤凰体育微博
薛之谦与杜兰特,他们两人的处境,颇有几分相似,在粉丝中积累的高大形象,正在崩塌,好不容易被贴上的人设标签,被无情撕掉。
在大连一方冲超进入倒计时的当下,大连这座足球城里,至今依然没有看到抑制不住的欢庆情绪和举动。
积分榜上,上港的51分,已是申花的一倍有余。而两者一个上行、一个下行的趋势,可能延续一段时间。上海德比,已经没得比。
既然中国近年来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参加马拉松赛事,是否会因此推高我国顶尖选手在这个项目上的水平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希望两队下次交手时,都能够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场上。不仅是场上对决显得有档次,场下对决也能够显得有腔调。
能在实力如此强劲的恒大面前实现绝处逢生,又何尝不会为今后征战关键战役时增添底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