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17年01月15日 19:54

按照新政,21岁的陈泽鹏妥妥主力左后卫了?

1月15日下午,有消息称中国足协即将突然出台两条中超新政策:

1、每场比赛18人名单中至少有2名U23球员报名(2017年为1994年1月1日后出生的球员),首发11人中至少要有1名U23球员;

2、在外援人数注册数字不变、大名单规则不变、18人规则不变的前提下,每场比赛累计上场外援3人(不区分亚外、非亚外球员)。

看完这消息,第一感觉是荒谬,第二感觉就是累。当你对某个东西一直抱有热情,而那个东西总是给你泼冷水的时候,总有一次,你会累,简直身心俱疲。

先人摸狗样地推敲这两个政策吧。

第一个政策明显是为了给年轻球员提供成长的空间。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出发点好就不代表方法好。你爱你的娃,爱娃的方式有一万种,但其中9000种都糟糕得不行,可还是会被使用,因为出发点好。结果却好不到哪里去。

看欧洲联赛,看南美联赛,看隔壁的K联赛和J联赛,各国顶级联赛都没有这种“拔苗助长”的政策出现。只问一句:首发里至少要有1名U23年龄段以下球员出现,请问,这对23岁以上的球员公平吗?

职业联赛,16岁到40岁,大家靠水平吃饭,没有说靠年龄吃饭的。

拿广州城里两支中超球队来说话。

广州恒大国脚云集,在没有什么伤病的情况下,有些在其它球队打绝对主力的球员,会进不了18人名单。廖力生、王上源,这两人刚过了23岁的球员,新赛季之初如果进不了18人名单,不要奇怪,可是难道陈泽鹏就可以凭21岁的年龄锁定主力左后卫?这不科学,李学鹏、荣昊、邹正也不答应。

广州富力有年轻人已经上位。黄政宇,21岁的年龄,凭借稳健的球风和扎实的基本功,有可能成为斯托伊科维奇三后卫体系里的重要环节,但是,如果说他是因为年龄刚好符合新政策而锁定了一个主力位置,那是侮辱了他的水平,也侮辱了赏识他的伯乐。

对那些真正出色的在激烈的竞争中破茧而出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政策是多余的。对那些本身拥有足够多好球员而年轻球员的实力难以匹配主力阵容的球队来说,这个政策像吃苍蝇一样难受。

所以这个如此漂亮的出发点,真的只是一个出发点。你幻想几年之后,年轻球员上位了,好的年轻球员越来越多了,国家队成绩出色了,然后你的孩子真的考上北大清华了。

假设,万一,如果,倘若,国家队成绩真的出色,你是不是就觉得这个政策是对的了?其实这个逻辑就是错误的。你把国家队成绩搞成政治任务也就算了,可是职业联赛是一项娱乐活动,是精神生活,你让职业联赛也背上政治任务,那大家活得多累。

其实人家许老板都精准扶贫了,你还要往人家阵容里安插两个小孩,何必呢。

反正我是不太赞同中国足协强势插入这第一条新政。也许它也没有什么大的害处,但它出现的理由真的没办法说服我。毕竟我手里又没几个年轻球员的经纪约。

再推敲第二条政策,限制外援的政策。我是认为第一条政策永远不对,而这第二条政策,未必是永远不对,至少是插入的时机不对。

从我个人来说,外援再多一两个都没关系,因为我不忧国忧民,我是把联赛当成竞技艺术来看,我主要享受的是竞技美学,不是什么族群情绪,我们这种流动人口,本来对某个地域没有多大的归属感,只对某种价值观有归属感。高拉特跟郜林在我眼里没有什么区别。

你16家中超俱乐部自己商量好,规定外援人数,3个还是5个,都没有问题,这是参与者的权利。但如果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不是这些俱乐部,而是某个相关部门,那就有问题。

在冬季转会窗口已经过半的情况下,突然出一条新赛季只允许3外援出场比赛的政策,不像是商量的结果,这像粗暴的命令,而这些俱乐部,只能像服从命令的兵。这也是奇观。

管办分离本来就是假的,但没想到这么假。

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不靠谱,这有历史依据。2001年为了冲击世界杯,临时取消了联赛升降级机制,然后负面问题一大堆,不赘述了。这次3外援是不是靠谱,答案都在大家心里,反正新规则产生的过程是相似的。

多说一句:那种可以接受这场比赛首发,下一场比赛18人名单都进不了的外援,应该也不会是什么好外援吧。那种可以接受基本上不了场的外援,也不会是什么好外援。

限制外援的简单的出发点又是为了给中国球员提供更多的上场时间,中国球员大概会感谢相关部门,但球迷、赞助商、俱乐部,就未必。再说,你亚冠联赛都是3+1的外援政策,中超现在连亚洲的轨都不接了,这个特殊国情是要回到改革开放前的样子了?也是细思极恐。

其实更可怕的还是这些俱乐部都很配合地接受上头的命令,无从反抗。这画面也就老大哥喜欢看。

希望这个新政是假的吧。足球梦,中国梦,但不是这么梦。

扫一扫了解更多
凤凰体育微信

凤凰体育微信

凤凰体育微博

凤凰体育微博

聚焦热门